【旁征博引】俞自来:谈古论今话家屯(总第112期)

俞自来
2021-07-25

【旁征博引】俞自来:谈古论今话家屯(总第112期)

原创 海南 俞自来 俞学交流 2021-07-25 22:13
安妮的仙境

图片

(一)明朝军垦造田之地

家屯洋,据明万历年“琼州府志”记载,这里曾是明朝洪武年间“海南卫”军垦造田之地。当时,我国沿海地区为了防倭寇,实行“卫所制”。海南升格为琼州府后,于洪武三年成立了“海南卫”并设立11所。同时,为了保障军需在全岛屯田22处,其中设在琼州府府城的前所屯田2处,即许家屯和坡口屯。因为,当时文昌清澜设防卫所,烟墩设哨所(烽火台)均有驻军,而家屯洋和坡口洋正与上述两地相近,且有良好的造田条件,而明朝时期海南人口非常稀少,军垦造田只能靠派兵驻地完成。而前所副千户为俞凯,系海南俞氏族人的入琼始祖,这也就是俞氏后人最早落户家屯村的原因所在。


(二)家屯洋的今与昔

家屯洋,历史上有“雨下蓬莱坡,水浸家屯洋”的民谣,还有“龙王冲走大石磨,流走舂臼和秤砣,鱼虾蟹蛤游谷缸,家屯人喊爹叫娘”的戏传。这是因为家屯洋地势低洼,每当台风、暴雨之时,上游汇聚的雨水直泻家屯洋,而当时紧靠弯曲的小溪,根本无法将洪水及时流至宝峙排泄出海。这时,家屯洋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家屯村变成一座“海岛”。小孩子们高兴地绕村跑着看“海”,笔者小时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但却不幸被水浸爬在村上的山竹青蛇咬伤,至今大拇指还留着变形的伤疤。家屯洋经常遭洪水毁坏了农作物,使群众受到严重的损失,但洪水带来大量的沉淀物,使家屯洋的田地非常肥沃。
1973年,在白延公社党委书记符国海带领下,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力,集中公社青壮年直奔家屯洋,凿河开渠,架桥造闸,从家屯村开挖了一条扩宽笔直的排洪渠道,从烟墩直接出海,从此“雨下蓬莱坡,水浸家屯洋”成为了历史。同时,政府还组织人力、物力,全面规划,进行农田配套整治,使家屯洋成为文昌县南重要的水稻、瓜菜基地。欧大雄主编讲,他曾来察看过家屯洋,看到那里连片无际的田园,闻到绿油飘香的瓜果,见到正在摘装待运瓜菜且充满丰收喜悦的村民,高兴地赞扬大家勤劳致富为社会做贡献时,村民们异口同声地回应:“家屯没懒人”。多么淳朴,又充满自信的豪言呀!
近年来,政府又大力投入资金,对家屯洋、家屯村的道路进行硬化改造,村里通电照明,乡村环境卫生进行条治,农村的面貌大大改观,文明生态村的建设还在向前推进。

图片

图:家屯洋著名的瓜菜基地


(三)家屯村的俞姓氏族

家屯洋,实际是以家屯村为中心四周村庄环抱的大田洋。讲家屯村,首先必提俞姓氏族,因为它是这里最早定居的先民。
俞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据有关史志记载,俞姓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其始祖为俞跗,是黄帝时期的名医。现俞姓人口在全国排名117位。据家屯俞氏族谱记载,迁琼始祖为俞凯,是明朝开国功臣俞通海(武将、万户)的后代,原在京城(今南京)任金吾中卫(朱元璋的禁卫军)任职。俞凯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奉命赴琼加强边疆保卫海防的五品官,在海南卫指挥使司前所任副千户,并指挥军垦造田保障军需,是当时海南海防保卫建设的先驱。
根据家屯村俞氏族族谱祖墓推祘,俞氏族人定居家屯村已有四至五百年的历史。现除世居在本村的族人外,还有相当多的宗亲迁居海口、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估计人口各占四分之一。春去秋来,各地的宗亲们都能世系分明地传承下来。
据族谱记载,海南俞氏族人中,除入琼始祖俞凯公外,还有溥、淳、华、琪、澳、张公等历代先祖均被封为世袭千户。宗梁公于1526年中进士,曾任南京刑部主事。运深、联亨公被清朝诰封为奉天大夫。据有关史料记,俞杰亨于民国初迁居朝鲜,在汉城太平道任怡泰商行董事长。由于教育有方,其子俞广仁于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政系,曾在广东省琼崖中学任训育部主任,后在海口当法官,在琼文中学任教,笔者54年在琼文中学受过他的教导。俞老师胖乎乎的,慈祥可爱,知识渊博,讲课风趣,深得同学们喜欢。他还有一斤肥肉切四块炖着吃的爱好,大家对他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虽已作古半个多世纪了,会文老人却还记着俞老师。会文人常忆着家屯村的俞老师,其实是俩个人,除了上述胖俞老师外,还有一位瘦俞老师,他叫俞自天,他是会文地区特级小学教师(校长),几十年耕耘,教书育人,也深爱乡亲们的敬重。还有宗亲俞生洲,解放初在琼山县任邮政局长,他利用关系帮助多位乡亲出海口、文昌参加邮政和侨汇派送工作,解放前还主持在家屯俞氏宗祠开办学堂,解决宗亲子女上学难问题,笔者也曾在其中就读过。


(四)家屯村俞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家屯村,俞氏族至今仍保留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族谱、祠堂、宝剑、祖墓和古井。
族谱,其最原始的功能是明辨祖宗,世系传承,是寻根问祖的依据。族谱还有注重尊祖、敬宗、德化、教育的功能。家屯俞氏现存族谱为清朝同治年运添公重修。我们对旧残族谱进行了保护和重修,考虑到旧族谱的文字和记录方式现代年轻人难以读懂,从现在的实际出发主要注重明辨祖宗,世系传承的功能。笔者经过多年对旧族谱进行整理、收集后继资料进行补充,完成了家屯俞氏族群历代宝塔式网状传承世系,把从明朝洪武年入琼始祖至今六百多年的后代(含海内外)全部列入其中。

图片

图:俞氏族谱世系总汇


祠堂,是族人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场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体传承体现,它有寻根问祖,凝聚宗亲的作用。家屯俞氏宗祠为清朝嘉庆年家璋公主持建造,是一座有一定规模的古建筑,两进庭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令人神往。但由于年代悠久,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原因而毁于一旦。经族人众议,成立重建领导小组,大家齐心协力,海内外宗亲积极捐款(海外宗亲由俞自海发动捐集),在俞自侠的牵头和广大宗亲的共同努力下,于2018年在原址上按原型重建,2019年5月落成。一所崭新漂亮的新宗祠重现在族人面前,海内外宗亲高兴的奔走相告。相信祠堂里的香火将常年经久不散,后辈总是期待先祖在冥冥之中保佑着族世的兴旺,子孙的繁衍,正如“宗功祖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应族人的提议,笔者还写了“重建俞氏祖祠记”牌匾嵌在祠堂大门旁墙上。并为宗祠写了一副对联“宗凯功德千古传,家旺屯睦万事兴”刻在祖祠正堂外两旁石柱上,示意我们要缅怀先祖凯公的功德,祝愿家屯后辈的兴旺。

图片

图:重建祖祠领导小组成员合影

宝剑,这是家屯俞氏族后人保留着先祖赴琼佩带的珍贵护卫宝剑。现以诗论剑:“凯公亮剑驱倭寇,驻防海岛守南疆。大明江山谁敢犯,笑傲中华传四海。斯人远去剑仍在,宗功祖德流芳远。吾祠宝剑手中握,俞家世代保安康”。

图片

图:入琼俞氏始祖俞凯公亲配宝剑

古墓,家屯俞氏族现还保留着两座古墓。笔者根据旧族谱和古墓碑文专门做了考证。一座为山尾坡祖墓,山尾村人讲这是家屯俞族的祖墓,我们家屯俞族后代也代代相传,认定这是迁居家屯先祖的张公之墓,但因无碑无法定论,但还是认定并坚持每年拜祭。另一座为甘村多乳坡祖墓,碑文标为十七代世祖家璋公立,根据族谱和碑文史料考证,此墓确为我家屯俞氏十三代世祖学先公及孺人云氏之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古井,家屯村俞氏古井,这是我见到过的海南乡村最为壮观的古井。早年听村中老人讲,此井为生财、生蔭公集海外宗亲捐助所建,至今约有上百年历史。该井规模大,造型独特,功能齐全浮雕精美。井台外侧有三块独立又相连的屏风墙,屏风墙中间西侧柱子上嵌上一副非常好的对联“东成西就歌舜日,南和北合乐晓天”,还挺空套现出“福、禄、寿”三个亮丽的吉祥字眼。屏风墙两侧建有两座男女洗澡房,内配积水池,水可以从外导入,井台两侧有两个半圆形的拱门,有造型独特的护卫拱墙把整个井台围住,水井庭台配水泥地面,还配有洗衣台和冲洗池。百年来岁月无情,虽有过损缺但经过两次修复现在仍在保留着原貌。在椰林环抱,夕阳西落的黄昏,村民们在一天劳作之余,不约而同的到古井取水、洗涤、冲凉,有的坐在护卫拱墙上乘凉,谈天说地,小孩子们在井台内外奔走取闹,其乐融融,真是一道优美的风景线。笔者离开家乡外出六十多年,童年的追忆还历历在目。

图片

图:家屯村俞氏古井


(五)谈古论今话家屯感慨

家屯村,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家屯俞氏,一个普普通通的氏族,真的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笔者在耄耋之年,谈古论今话家屯,深深的有所感慨,正是:故乡的情最浓,故乡的人最亲。故乡的故事讲不尽,故乡的史话写不完。永远割舍不断故乡的恋情,永远忘不了故乡的尊容。游子在外,根在故乡。爱我乡里,生我母亲。家屯乡韵,永记心怀。

图片

图:笔者(夫妇)在马来西亚槟城与海外宗亲相聚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可点击手机屏幕左下角阅读原文



作者介绍

图片俞自来,41年生于马来西亚槟城。海南会文镇家屯村人。48年回国后就读家屯祠堂,白延小学,琼文中学,海南侨中。65年大学毕业后在海南行政公暑粮食处工作。83年任海南行政区粮食局副局长,88年建省后任省粮食局副局长(副巡),高级工程师。


分享
下一篇:這是最後一篇
上一篇:這是第一篇
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