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 朱炜:《花落春仍在:寻访德清俞氏》后记(总第94期)

朱炜
2021-03-10

【旁征博引】 朱炜:《花落春仍在:寻访德清俞氏》后记(总第94期)

原创 浙江德清 朱炜 俞学交流 2021-03-10 18:25

图片

  了解江南文化世家,回眸两百年中国,请从德清俞氏始。

  作为青年作家,《花落春仍在:寻访德清俞氏》应是自己迄今最见笔头功夫的一部作品了。我久久地问自己,何以对德清俞氏情有独钟,何以要坚持写这样一本书?我相信,此刻已经有了答案:因为性所愿,心向往,沁润其中,不亦乐乎;因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因为从中见山见壑,见人见魂;更因为有自己风格的人,必坚往直行,风景自与他人异。

  遥想2010年夏天,我在杭州三台山于谦祠见习,第一次拜谒“传说”中的德清人俞樾墓,读到了一本好书《追寻先贤的足迹:采访浙籍历史文化名人后裔记事》。翌年秋,刚参加工作的我报考了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4年2月毕业),周末常来华家池、紫金港、西溪,也去俞楼。2012年新年,《湖州晚报》发表了我的一篇长文《俞平伯的德清情结》,不久经俞旭东兄玉成,该报对我写德清俞氏的系列进行了连载。而此前,德清县电视台“这方水土这方人”栏目和《德清新闻》“英溪文苑”副刊与我约稿,望我能执笔俞樾、俞平伯与德清专题。我觉得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于是一边搜求俞氏遗物、遗著,一边访问遗族、遗宅,兴趣随之渐浓,视野也愈来愈宽广。我走的路径是先考察其事迹,再研究其学术本身,最后使其重光叠照。

  从22岁开始到现在28岁,虽然物质上照例匮乏,但是精神上不断蓄势。七年来,我在《书屋》《文化交流》《古今谈》《图书馆研究与工作》《杭州周刊》《文澜》《新黄金时代》《苕霅诗声》《苏州日报》《湖州日报》《湖州晚报》等刊物、报纸上发了不下二十篇有关俞氏的文章,其中《俞樾与寒山寺诗碑的关系始末》被收录于《第七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又与徐建新先生合著了“名人与湖州”文化丛书中的《俞樾与湖州》,独立出版了两本文化随笔集《湖烟湖水曾相识》《百里湖山指顾中》(《湖烟湖水曾相识》书中的《俞楼往事》单篇更为我摘得了首届德清县孟郊奖优秀作品奖)。忽然,俞氏变成了我的第二个姓,我被俞家人呼作火字辈炜。我深知这是我写作俞氏专题的额外人生收获,值得庆幸、珍惜和感激,也必将在我的青春岁月中占据一定的分量,也恰恰属于题中应有之义。《西湖文化研究》主编张洞(号仙房)在写给我的文字中说:“在我看来,有着像朱炜那样的功底又已经显露出才华的小青年是可以‘狂狷’的,因‘狂狷才进取,进取趁青春’,但朱炜不是这样,只要认真读过他的多篇文章,必然会得出和我一样的结论……换个说法是,他的文章读多了,可以读出美学意蕴,读出生活方式,读出精神价值。”

  转眼已是2016年,在传统文化回归、地域文化重整的热潮中,在俯身写作《花落春仍在:寻访德清俞氏》的过程中,我跑了许多地方,从湖州出发,穿城跨省,足迹遍及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宁波、舟山、绍兴、嘉兴、丽水、太原、郑州、成都、广州等八省十四市,一路倾听,一路用相机和笔记录,一路锲而不舍。当一切尘埃落定,那些由文字拼成的鲜活的面容以及长且多折的命运轨迹,无不力透纸背,穿越时空和风尘,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和眼前。紧接着,我想到了做口述史,可是俞家的老辈人大多已逝,年轻后生们不是无暇顾及就是语焉不详。屈指算来,年逾九旬的许恪儒(俞玟之继女)、许瑞芝(俞熙春之女)、俞欣,可谓我采访过的最大长辈了。往下是俞泽民、刘斯迅(俞锡衡之女)、郭久祺(俞琎之孙)、沈倩(俞琎之外孙女)、孔德谦(俞同和之曾外孙女沈渝丽的丈夫)等亲历亲闻亲睹过这个家族重大事件的中间辈了。再后面要数俞昌实、杨金凤夫妇,韦柰(俞平伯之外孙)及其子韦宁,韦梅(俞平伯之外孙女)、罗先平夫妇,易幼蔷(俞平伯之外孙女)、齐加正夫妇,许以林(俞平伯夫人许宝驯之侄孙),俞桦,俞森、俞棣兄弟,陈祁、陈光(俞淑之长子、次子)兄弟,许余敏(俞熙春之外孙),龙愉、龙杭姐妹(俞沄之长女、次女)等,他(她)们不厌其烦地接受我的访谈,真诚地答复我的问题,无私地提供我珍贵的家族照片、资料,持续赐予我教益,与他(她)们接触久了便会发现,俞家的文化是这样的意蕴深刻,每一个俞字的后面都带着一串绵长的历史洪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1)俞氏一门才子佳妇多,婚姻状态和谐,家庭结构稳定;

  (2)子孙沿袭家族书香基因,普遍有文化教养,有社会担当,有人文情怀,有自由灵魂。

  (3)大多数人从事科教文卫工作,其中不乏成为学科专家者,并有著作传世,另业余爱好趋向文艺,或擅书画,或工诗词,或嗜昆曲;

  (4)家族人脉和福缘很广,世交、名人朋友、弟子及再传弟子常能在关键时刻起作用。

  基于此,我默默承担起考察俞林、俞樾家族的重任,然后以大时代、群像、个人建树为三条交织的主线进行勾勒、铺排,尽可能全景式反映德清俞氏在近三百年间的踪影与变迁。然而我不得不承认,对照“语必关风始动人”的标准,目下的我实在难以企及,唯务使资料翔实、文句通畅、脉线清楚,力求议叙相间、图文并茂、视域打开。倏忽而过的2015年,工作很忙,有点累,但我挺住了,策划了一个“花落春仍在——德清俞氏文献照片展”(首日就迎来了一批特别的观展者,来自澳大利亚约翰保罗学校的中学生),一场“平伯先生故里行”乡土阅读活动,参与编辑了四期《问红》杂志。

  2016年是我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第六个年头,七年之痒临近,颇有些感受和心得。我日渐领悟到此项工作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社会服务特色化、个性化和优质化的重要体现。虽然近年来各种活动轰轰烈烈,有关纯文献的服务略显“乏人问津”,但地方文献应成为成就他人学术、发扬乡邦文化的首要服务阵地。就像我的年轻同行们,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王仁磊兄、湖南图书馆的王彬兄、浙江省南浔区图书馆的陆剑兄,真是以人弘道,将个人才能、兴趣和社会需求、单位职责四结合。有时候,我们做好做深了一馆、一地之文献工作,也就做大做强了近水楼台、区域资源分中心。我不敢说,这几年自己对于德清俞氏家族发掘得多么到位,梳理得如何富有层次。毋庸置疑的是,《花落春仍在:寻访德清俞氏》是一本令读者叹息与感慨,同时明白这林林总总全是文化所系,进而肃然起敬的书。这还是一本有一定收藏价值的书,所收各个时期的俞氏家族图照,如烟如风地吹拂着我们的面颊,定会使读者诸君感到氤氲的暖意。

  在此,我首先要答谢丰一吟先生为本书题签,许恪儒先生、张建智先生、周文毅先生、郁震宏先生赐序,胡耀飞兄赠跋。其次要拜谢叶嘉莹先生、资中筠先生、伊莎白·柯鲁克女士、王湜华先生、孙玉蓉先生、潘耀明先生、陈徒手先生、袁逸先生、徐雁先生、黄岳年先生、刘克敌先生、吴蓓女士、陈武先生、赵一生先生、俞国林先生、张燕婴女士、彭喜双女士以及本市的刘正武先生、张前方先生、钱志远先生、徐惠林先生等的指导和鼓励。再次,我要深谢长期以来给予我关心和爱护的德清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县图书馆、县作家协会、县政协文史研究会、九三德清基层委的主要领导,使《花落春仍在:寻访德清俞氏》一书有幸列入湖州市和德清县文艺作品扶持项目。最后,我必须要感谢我的父母所给予我的极大的幕后支持。我的名字来自《诗经》,但我的父母从未寄望于他们的儿子成为一个作家,奢想过我有朝一日发出文学的“呦呦鹿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刻,我仅以我的爱恋舀取了故乡最甘冽的一勺水,你们盈盈的目光和殷殷的普照才是我的钱江潮。愿从今日起,乡土不再无视,可以回拢些元气。文字是我们的,我们书写着怎样的文字,怎样的文字也在塑造着怎样的我们。我们曾经仅仅为了生存而学习,未来还要为有文化的生活而学习。


朱炜 

 2016年1月5日

于德清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室



图片感谢何俊提供文章来源

,时长09:23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可点击手机屏幕左下角阅读原文

图片


返回顶部,图片俞学交流 点击关注公众号



广而告之:

图片

北京大学技物系研发的 逸道网希望把传统的总代理+代理的分销模式,从线下搬到线上,以提高分销效率,从而把传统模式中介代理成本从70%降到20%~30%。如果您有符合逸道网厂家合作指南中列出的产品,可在高校校友圈上架销售,欢迎联系本期编辑。

相关阅读↓↓↓

【旁征博引】俞楼传奇——花落春仍在 (总第67期)

【旁征博引】俞鹏飞:俞樾的《废医论》是对中医怒其不争的情绪发泄

【旁征博引】俞永健:俞樾《说俞》

【旁征博引】俞楚园:说俞 ——《春在堂全书·俞楼杂纂第四十九》

【旁征博引】俞楚园:读俞樾《说俞》小记


分享
下一篇:這是最後一篇
上一篇:這是第一篇
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