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俞强:中华俞姓赋

俞强
2020-09-30

【旁征博引】俞强:中华俞姓赋

原创 浙江 俞强 俞学交流 2020-09-30 19:15

图片

古琴曲《欧鹭忘机》
     
开天辟地,盘古(1)鸿勋;凿木造舟(2),文明初暾。俞氏之姓,九州同根。或出自姬(3)、芈(4),其源绵远;或取之国、邑,其枝纷纭。缘起黄帝,文王直系后裔(5),实乃祚胤之基本(6);字载《史记》,上古神医俞跗(7),应为人文之精神。西周古俞国(8),礼器刻铭;南阳俞头亭,食釆记痕(9)。征伐滑国,郑公子俞弥(10);掌管舟节,楚大夫俞人(11)。郑楚公族加盟(12),宁俞后裔分姓(13);诸脉传承绵绵,斯文发扬炘炘。乃至元蒙(14)明满(15),彝土回朝(16),融洽各族;随之改土归流,换姓汉化(17),辐辏一门。煌煌五千载,渐成七大源流之说(18);泱泱廿四史,遂有三大宗派之论(19)
汉魏以来,八闽三吴(20)之迁徙;唐宋相继,新安两浙(21)之兴隆。石城现宝相,佛光佑八紘(22)。青州益都一脉(23),望出河间;新昌五峰四支(24),祥发云仍。马岙《金字谱》(25),俞庄(26)世统之纯粹;浦江《分荆堂》(27),五季故事之错综(28)。珣珫玢玗(29),瓜瓞延绵;剡杭京明(30),枝叶葱茏。次坞俞氏,三姓根连;姬纲苗裔,千载脉同(31)。婺源俞氏,俞昌长田奉父命定居(32);仙居俞氏,俞元二子承祖业将兵(33)。江浙皖赣,卜筑繁荣之地;东粤南楚,移址蕃盛之踪。《七星联谱》,移花接木,殊缘起于宋理宗(34);《家乘源流》,追本究底,叙文出自陆放翁(35)。云谷书院(36),传经立说;汪口宗祠(37),雕梁悬虹。明州大晦藏本(38),累世记述皆全;宁海俞公家庙,全国文保独钟(39)。武义俞源,太极星象(40),巧思才胜匠圣;溪口斑竹,郡马故里,姻好派合天潢(41)。维乐后人(42),帆启三江浪潮;金井古桥,源溯四明芙蓉(43)。西郊老人,江湖称星溪十友(44);巢湖水师,庙堂出河间四公(45)。金花公主,驸马改周为俞(46);西昌姜坡,后嗣认祖归宗(47)。斗门十族,名门望族联姻,多人杰翘楚(48);奉化三俞,民国时期得宠,为心膂股肱(49)
清骨傲春秋,光风霁月之高士;慧心映日月,赴汤蹈火之英雄。武子仕卫,子曰其智;乱世济君,世称其忠(50)。摔琴绝弦,谢知音之伯牙(51);策马殉国,报殊遇之俞纵(52)。遇庆山,俞文俊直谏武周女皇,流放岭外(53);逢末季,俞惠卿弃任睦州刺史,退隐剡东(54)。抚水危急,俞献可以大漕平乱(55);茂州反叛,俞公达上十策御戎(56)。俞紫芝兄弟高逸,王荆公敬重(57);俞廷玉父子英烈,明太祖册封(58)。俞公浙冒命疏章逐奸臣,铮铮铁骨(59);俞大猷率军沿海平倭寇,烈烈雄风(60)。俞安性奉令驱日人,澳门约法五章(61);俞明震挺唐拒马关,台湾保卫一中(62)。俞秀松力助陈独秀,中共建党立首功(63);俞济时血染庙行镇,淞沪抗战冲前锋(64)。创建边区,俞启威呕心沥血(65);介绍苏俄,俞颂华催马扬鬃(66)。俞鸿章鞠躬尽瘁,星逝长夜(67);俞作豫视死如归,气吞苍穹(68)
文韬武略,人物纷涌。哲医音书,基因偏重。达则当世而济,穷则独善以终。书追晋人风度,俞和隐逸一世(69);身处景泰变局,俞纲周旋二宫(70)。俞桂《渔溪诗稿》(71),文字清畅;俞琰《周易集说》(72),义理精通。庭椿,德邻,文漪之辈(73),文坛醇酒;子清,安期,宗礼诸人(74),墨苑清泓。俞万春之长篇小说,一壶潮起(75);俞曲园为朴学大师,百川海融(76)。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杏林独步(77);俞正燮高介圣贤德,天涯孤鸿(78)。效命现代军工,俞大维八年抗日之后盾(79);设计首枚核弹,俞大光千秋护国之奇功(80)。俞飞鹏,蒋介石麾下之上将(81);俞鸿钧,国民党政坛之高闳(82)。俞国华,力推宝岛经济之发达(83);俞大纲,欲复传统文化之恢弘(84)。天赋佳嗓,俞振飞乃昆剧泰斗(85);才应文曲,俞平伯为红学高峰(86)。俞叔平,司法理论之基石(87);俞大绂,北京高校之瑶琼(88)。挥丹青,俞致贞妙笔有致(89);奏梁祝,俞丽拿雅韵无穷(90)。俞正声情系海内外,心怀大中华(91);俞晓松掌执贸促会,志报东方龙(92)。俞建章,毕生致力地质(93);俞晓梅,倾情治学化工(94)。俞可平,政治学理论,述中国改革之关口(95);俞君英,干细胞成果,开医学应用之深扃(96)
壮哉!欣盛世之曈曈;幸哉!悦当今之融融。两岸炎黄子孙,血浓于水;四海手足兄弟,情动于衷。宏构互惠,震古烁今,谋福利于同胞;合力并翥,空前绝后,展雄姿于长空。积德累善,各族共心,重振神州之气象;递薪传火,千姓异彩,复兴华夏之光荣。   

注释:
(1)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是人的老祖宗。
(2)凿木造舟:俞,本义是凿木造舟。古时先以自然中空的树干为舟,后以刳空的树干为舟,是一会意字。
(3)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以及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魏国、韩国等诸侯国的国姓,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俞姓得姓的源流有七大说法,源流一传统的说法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源流二的说法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源流三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源流七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宁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宁俞,就是著名的宁武子姬宁俞(孔子赞其智犹可及其愚不可及者),是春秋时期卫国执政上卿宁速的儿子,后亦为卫国大夫,以聪慧、忠诚著称于世。在姬宁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分称俞氏、宁氏,世代相传至今。
(4)芈姓。春秋时楚国祖先的族姓。“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国语》黄帝之孙颛顼姓芈被周武王封于楚国后,芈与米同音改为米。
(5)缘起黄帝,文王直系后裔:黄帝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为姬姓得姓始祖。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以及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魏国、韩国等诸侯国的国姓。文王:即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之位,故称西伯昌,在位50年,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6)祚胤之基本:祚胤,子孙后代。指俞氏得姓七大源流中,都是姬姓黄帝之后,周文王后裔占了二大,见源流二与源流七。
(7)俞跗: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相传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8)古俞国:商周时期在今山东省西部有一个古俞国,俞国的国君叫作俞伯。商代的俞国位于今山东省梁山县一带,西周以后又北迁到今山东省夏津县。俞国虽小,但文明程度颇高。清末曾出土过有关俞国历史的七件精美绝伦的商代青铜器,俞国后来大概是被赵国所灭。俞国的历史没有任何史书记载,仅仅见于清末地下文物的发现 。
(9)有一种说法,俞氏系出河间,原为姬姓,后改芈姓,因楚公子食采於南阳俞头亭,遂以俞氏为姓”之说。
(10)郑公子俞弥即泄堵俞弥,姬姓。据《春秋左氏传·僖公二十四年》:郑公子士、泄堵俞弥帅师伐滑。
(11)楚大夫俞人: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
(12)郑楚公族加盟:俞姓得姓很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黄帝时代,后又有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加入俞姓。
(13)宁俞后裔分姓:宁俞,就是著名的姬宁俞,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以聪慧、忠诚著称于世。在姬宁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分称俞氏,宁氏,世代相传至今。
(14) 元蒙:见俞氏得姓源流之四,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钦察部首领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元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东路蒙古元帅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为蒙古钦察部国主后裔,后为元朝敕赠武平王。其侄子燕铁木耳、·撒敦、以及侄孙唐其势等,均为元朝丞相,家族中还出了一位皇后玉里伯牙吾氏,因此在元朝晚期显赫一时。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继位后,元朝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燕铁木耳与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发动政变,被伯颜乘机铲除。在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受到“铁腕太师”伯颜势力的打击而失势后,族人退出政界,举族返回其封地凤阳府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在元朝末期,该家族为躲避政敌杀戮,逃到庐阳(安徽合肥古代的别称),取原姓首字“玉”的谐音,更姓为俞氏。现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家族的后裔俞氏子孙,广泛分布在今四川、安徽、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江苏、江西等地区。
(15)明满:见俞氏得姓源流五,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哈尔察氏,亦称萨哈尔察氏,满语为Harca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俞氏、哈氏。
⑵.满族尼玛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部,在金国时期称作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俞氏、于氏、余氏、胜氏等。⑶.满族裕尔库哷氏,满语为Yurkure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后多冠汉姓为俞氏。
⑷.满族俞窟里氏,亦称玉库哷氏,满语为Yukure Hala,世居洪爱(今吉林永吉、蛟河一带)、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空科巴赛(今俄罗斯结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松花江两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俞氏、于氏等。
(16)彝土回朝:见俞氏得姓源流六,源流六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土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俞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17)改土归流,换姓汉化: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许多少数民族的姓氏在改土归流的过程中改姓俞氏。
(18)七大源流之说:
源流一:传统的说法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俞氏宗祠
源流二: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左氏传·僖公二十四年》郑国公子士、泄堵俞弥率军伐滑国
源流三: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
源流四: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钦察部首领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元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东路蒙古元帅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为蒙古钦察部国主后裔,后为元朝敕赠武平王。其侄子燕铁木耳、·撒敦、以及侄孙唐其势等,均为元朝丞相,家族中还出了一位皇后玉里伯牙吾氏,因此在元朝晚期显赫一时。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继位后,元朝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燕铁木耳与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发动政变,被伯颜乘机铲除。在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受到“铁腕太师”伯颜势力的打击而失势后,族人退出政界,举族返回其封地凤阳府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在元朝末期,该家族为躲避政敌杀戮,逃到庐阳(安徽合肥古代的别称),取原姓首字“玉”的谐音,更姓为俞氏。现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家族的后裔俞氏子孙,广泛分布在今四川、安徽、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江苏、江西等地区。
源流五: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哈尔察氏,亦称萨哈尔察氏,满语为Harca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俞氏、哈氏。
⑵.满族尼玛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部,在金国时期称作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俞氏、于氏、余氏、胜氏等。
⑶.满族裕尔库哷氏,满语为Yurkure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后多冠汉姓为俞氏。
⑷.满族俞窟里氏,亦称玉库哷氏,满语为Yukure Hala,世居洪爱(今吉林永吉、蛟河一带)、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空科巴赛(今俄罗斯结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松花江两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俞氏、于氏等。
源流六: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土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俞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甯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甯俞,就是著名的甯武子姬甯俞(孔子赞其智犹可及其愚不可及者),是春秋时期卫国执政上卿甯速的儿子,后亦为卫国大夫,以聪慧、忠诚著称于世。在姬甯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分称俞氏、甯氏,世代相传至今。
(19)三大宗派: 据姓氏研究专家俞鹏飞先生《俞氏通论》:中国的俞氏,其实是同姓不同源,同姓不同祖,同姓不同宗。总体上分为三大宗,即南宗、北宗和蒙宗。俞跗作为俞氏始祖,不一定因为血缘关系,更多的是精神象征。俞氏是区域性最强的姓氏。南宗尊黄帝的医官俞跗为始祖。南宗俞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地区即浙江、安徽、福建、两广、江西一带。宗源起始在古代河间(今沧州地区)。大派又分为南楚俞氏、东粤俞氏。据说唐朝武则天称帝,大臣俞文俊斗胆进言反对,被贬到岭南,今两广俞氏多为他的后人福建汀州、漳州、宁化,前明时期迁到广东梅县,湖南岳阳、长沙地区),开创南楚俞氏基业。一部分后人又分散到了湖北、江西、安徽等地。根据本人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东晋时代的俞纵才是南宗的始祖,是最早南下的俞氏。北宗俞氏尊姬纲为先祖。姬纲为周纪武王的次子,武王封七十二诸侯,姬纲为邘国诸侯(今河南沁阳万镇邘台村),故以国为姓。春秋后诸侯灭亡,改邘为于。至唐末,才分为俞、于、余三姓,从这个意义上讲,北宗俞是向南宗俞“借壳”的,南宗俞要早于北宗俞。北宗俞以后又经历了姓氏的演变。北宗俞氏主要分布在浙江的杭州、诸暨、萧山、富阳、桐庐及苏南、皖南和上海一带。南宗、北宗俞氏是宗派的分布地的地理位置南北相对而言,因为现在南宗的后代大都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两广、湖南湖北。更南一些。而北宗俞氏主要分布在浙江,苏南、皖南和上海一带。稍北一点。蒙宗,蒙古人钦察部后裔,元朝时蒙古铁骑驰骋华夏大地,建立了元帝国,钦察部人随大军铁蹄南下,至西昌后定居,以玉为姓,玉俞同音,于是又产生了一支俞氏。他们的分布地往往和祖先军事征程有关。主要在安徽的居巢地区,四川西昌地区、云南陆良地区、福建白沙及其周边的江西广东地区。台湾的原住民中的俞氏。他们从文化、风俗、语言、饮食等方面,逐渐被同化,成了中华大家庭的一员。此外,还有土家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也有俞姓。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中尼玛哈氏也有很多人改姓俞和于,因为在满语中尼玛哈的意思是鱼。
(20)八闽三吴:见陆游《俞氏家乘源流叙》——“俞氏自汉魏以来,名士巨卿,代不乏人。然历世既多,徙迁靡定,或移家于八闽,或寄迹于三吴……”
(21)新安两浙:见陆游《俞氏家乘源流叙》——”或卜筑于新安,或定址于两浙者……”
(22)石城现宝相,佛光佑八紘:新昌大佛位于新昌县城西南,在南明山与石城山之间的山谷之中。在石城山仙髻岩的一穴石窟之内,石窟之外有建筑宏伟的大雄宝殿。建造者僧佑(444-518),本姓俞,原是江苏彭城人,后世居建业(现南京)。僧祐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律学大师,也是古代杰出的佛教文史学家。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搜聚卷帙建立经藏的,僧祐一生撰制的佛教文史著述,达五十四卷共八种著述,总名为《释僧祐法集》。是中国早期佛学的奠基人之一。
(23)青州益都一脉:根据俞樾《说俞》说法,唐代居山东青州益都金岭下梅径村的俞庄是江南俞氏的鼻祖。益都,是为青州府的首县。俞庄五世皆进士。六世俞稠官睦州(今浙江建德)刺史,有四子,即俞珣、俞珫、俞玢、俞玗,分四支派。值黄巢乱,偕仕剡县令的长子俞珣隐于剡东五峰岭下(今新昌县属)。除俞玢官汴州,为河南派始祖,其余三支都在江南,故有此说。
(24)新昌五峰四支:同(23)
(25)马岙金字谱:据姓氏研究专家俞鹏飞先生《俞氏通论》:马岙位于宁海、奉化、新昌三县市的交界地带,当地居民以俞姓为主,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迁入。马岙地势偏僻,解放前曾拥有自己的宗法秩序和管理体系。马岙俞氏珍藏的宋代《五峰俞氏宗谱》,俗称“金字谱”。成谱于宋德佑元年(1275年)主编撰俞浙是五峰俞氏二十始祖。宋开庆元年进士、监察御史,敢于弹劾贾似道而闻名天下。“金字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共四篇,由太平乘务郎东野撰写的“宗谱法”,用的是钟(繇体;由祭酒郑克连撰编的“图谱引”;翰林学士吴浩撰写的“序”,用的是王体行草,印篆两枚,分别是阳篆“沧谙”和阴篆“吴浩之印”;,再就是俞浙的“自序”用的是隶楷。第二部分为图象,共十一幅,画的是俞卿候东汉广陵王之子;晋将军俞纵御史;安州太守及五峰俞氏一至七始祖的象。还有一幅俞浙的象。是二十二世俞瑶孙增补的。第三部分是世系图,列出了从五峰俞氏始祖俞庄起,至二十世各代真实的名纬,并分列了剡、杭、汴、明各大派的排序。又翔实地记载了马岙吗、静安、明伦、学东、乌坑、百官、崧厦及徽州、括苍婺州各派。完全是总谱性质的家谱。浙江省的俞氏,包括江苏、徽州、福建的一些俞氏,除次坞俞氏外,都可以和它对上号。“金字谱”没有刻版印刷,绝对孤本,全部是当事人用广漆调和金粉而写成的。全部是名家原始手笔。无论从历史价值、文物价值、人文价值来看,都是俞氏中最珍贵的历史文件。由于年久损坏,现正在上海图书馆文献保护研究所进行保护性的抢救。
(26)见(25)
(27)浦江《分荆堂》:唐末,遇黄巢动乱,又遭五季之乱,居住在浙江浦江县次坞俞氏先祖于伟才恐遭奸臣所害,书写《分荆堂》,一式三份,分于三子。长子孟仁(三一公),保持原姓于,迁至萧山、诸暨交界处定居。次子仲仁,改姓余,迁至龙游定居。三子季仁,改姓俞,迁至越治定居。分为于、余、俞三姓,子孙千百万世,今后须拿出《分荆堂》记,才能认亲兄弟。至此又诞生了一支姬纲后裔的俞氏,即北宗俞氏。
(28)同(27)
(29)见(24)
(30)剡杭京明:五峰俞氏六世祖俞稠的四个儿子,俞珣、俞珫、俞玢、俞玗。分别为剡、杭、京、明四大派的始祖。俞珣(853-933),享年81岁。唐末,即和父亲隐居在剡东,死后与其父俞稠均葬于五峰岭下骑龙斩关。为剡派始祖。俞珫(856-923),字国器,唐僖宗时,任歙州刺史唐僖宗时,为安徽派始祖。他的四世孙,即十一始祖俞伯英返迁归浙,成为杭派始祖。所以俞珫既是杭派始祖,又是徽派始祖。俞玢,(859-924)字国华,唐僖宗时任汴梁副使,生有二子,承道和承美,为京派始祖。后裔在河南开封一带定居。俞玗(862-934),仕明州大院判,居大晦(今鄞县),配韩氏,有四子,承志、承适、承奕、承登。为明派的始祖。以上四派,继而演变为马岙、静安、明伦、学东、乌坑、百官、崧城等派。又演而为徽派、婺派、括昌、镇江等派系。子系繁衍。星罗棋布。
(31)见(27)
(32)婺源俞氏:唐天佑三年(906),婺源俞氏开宗。俞纵十七世孙俞昌奉父亲俞植之命,从歙县黄墩迁婺东万安乡千秋里四都长田(今潋溪一带)定居。婺源俞氏由此形成。俞昌即为婺源俞氏始祖。
(33)仙居俞氏:宋真宗(997-1021)时九郎溪俞氏开宗。俞元,字承道,号屏山,原籍金陵,是宋真宗(997-1021)时的兵部侍郎俞标的孙子。宋熙宁间(1068-1078)授台州总领,定居仙居西乡九郎溪。俞元成为九郎溪俞氏的始祖。俞元生二子,长子俞柄、次子俞权。后俞权回金陵。俞柄文武兼优才。徽宗时以武功袭总领,职升授元帅镇守台温,为第二世祖。
(34)据姓氏研究专家俞鹏飞先生《俞氏通论》:《七星联谱》:宋理宗时宝庆年,公元1228年,皇帝是赵昀,朝廷发生了一件谁也羡慕的七星联谱的大事,首先由新科状元余复奏请皇上“请正家牒”。因为当时在朝的于、余、俞七名大臣有萧山的六世祖观察使于帝臣、暨阳九世祖工部左侍郎于泾;龙游六世祖左丞相余瑞礼、七世祖状元余复;新昌七世祖安抚使俞贤;山阴七世祖翰林院修撰俞亨宗;会稽七世祖右文殿修撰俞元贞七人同朝为官,都是文隽公于伟才的后裔。其中以左丞相余瑞礼地位最高。错就错在余复的奏章,把新昌俞贤、山阴俞亨宗、会稽俞元贞乱点了鸳鸯谱。这一年理宗赵昀娶了皇后。看了余复的奏章,一时高兴,做了三件事。第一,御赐七星联谱,并绘七星图谱;第二,对七星中职务最高的左丞相余瑞礼、由翰林徐公信绘象制图,御制象赞。亲自题词“宋光宗皇帝御赠制左丞相郇国公像赞”,吟咏传赞,以纪其盛;第三,命资政殿大学士吴潜作“于氏七星图谱序”。何等的荣耀,何等的恩宠。政殿大学士吴潜,是宁国人,文笔俱佳,在“于氏七星图谱序”说:“请余叙谱之由,余阅其谱。例多仿汉史年表,以史为经、以人为纬,皆详备录之,有源焉,有委焉,井然有序而不紊”。看来大学士吴潜是下了一番功夫,看了于氏谱牒,证明“井然有序而不紊”。吴潜指鹿为马,完全是为了迎合皇帝理宗赵昀旨意。于是宰相谢申甫、资政殿大学生魏公了、秘阁修撰汪公纲、枢秘编修姚公宽等一班阁僚纷纷写诗献词,共庆其盛。皇帝是一时兴起,朝廷也沸沸扬扬。可当事人俞贤、俞亨宗、俞元贞却是高兴不起来。尤其对资政殿大学士吴潜,在“于氏七星图谱序”称“人能谨家牒,而不能忘先者,孝之大也。”“三于七君子,岂非能亢其宗而子孙乎”。这句话特别反感,有强迫他们接受七星联谱的意思,否则就是“岂非能亢其宗而子孙乎”。因为他们的谱系清楚。他们的俞姓原居山东青州金岭下梅径村青社里。一至五世还居住在青州,其一世祖为庄府君,字以威,生于公元684年,卒于公元736年。唐德宗时,曾任节度使。六世祖俞稠,(公元829-905)字惠卿,唐懿宗时进士,官睦州(今浙江建德),配妻张氏,生四子。唐末值黄巢乱,与任剡县令的长子俞珣隐于剡东五峰岭下骑龙斩关(今新昌县属)。故称为新昌“五峰俞氏”。六世祖俞稠堪为江南俞氏的始祖。六世祖俞稠的四个儿子,俞珣、俞珫、俞玢、俞玗。分别为剡、杭、京、明四大派的始祖。
(35)《家乘源流》:见于《上虞崧城俞氏家乘》, 共八大册,追祖溯宗,记载甚详,是极珍贵的一部谱牒。它的主纂者是俞亨宗,宋隆兴元年进士,仕秘书阁修撰,直显谟阁,也是绍兴十族俞的始祖。当时他掌管皇家图书馆和档案馆,“蒐葺先贤遗帙,绘影列图,集成一卷”。所以资料完整翔实。家乘,不同于家谱,它是记载私家之事的史籍。大凡研究姓氏族谱时,常借此而弥补谱谍之遗漏或考证所记之真伪。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也以“同郡”的名义为《俞氏家乘》撰写了《俞氏家乘源流叙》作为序言。
(36)云谷书院:福清周边地区是福建省俞氏最集中的区域,他们尊俞跗为始祖,祖源地为河间,所以堂号为“河间堂”。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的进士俞丰。他也是福清俞氏中最伟大的人物。俞丰,字应南,号云谷,建宁(令属福建)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历建阳尉,知蒙阳县、秀州。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迁太常少卿。五年,为两浙东路提刑兼权知庆元府。嘉泰元年(一二○一),为中书舍人。二年荣归乡里,筑云谷书院,广揽福建文人,因号云谷老人。著有《云谷集》。
(37)汪口宗祠:即汪口俞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清乾隆九年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已有260余年历史了。由朝议大夫俞 应纶(正三品)入宫后省亲回乡时捐资兴建。占地面积为1116平方米。宗祠是以木雕精湛著称于世,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被古建专家誉为“艺术宝库”。属于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38)明州大晦藏本:马岙俞氏《金字谱》收录了南宋宝庆疑、乙酉年冬天五峰俞氏十九世俞济商写的《渔隐手记》一文:其六世祖 迁居下归坑安于农桑。与遂昌县丞气味相同。以遂昌俞氏手抄谱示之,系自五峰之祖 ,奉议为始谱。深感家谱世系中断。后遇到一位同姓的明州大晦人。第二年十月为他带来一本俞氏明州大晦宗谙,系统宗支非常齐全。勉补了遗憾。又根据《奉化斑竹俞氏宗谱》序记载:……岁嘉庆庚午春,适有人来自马岙者,彬彬乎有儒雅度,问之与余同氏者,遂询其谱。则曰:吾先世止知珣公为始祖 。自十九世济商公获明州大晦谱,始得始祖所出之祖而宗支焉。不紊余闻之,窃意吾祖宾公亦大晦至此,与其人氏者或与其同派,因治饭延之。迄观其谱,且约以所来。是年秋果不吝其宝。持之以来者,并有金字谱一册,阅其所作,乃宋季渊公也。展卷读至渔隐一篇,不禁喟然叹曰:“昔马岙固得大晦谱而渊源可溯,今大晦反得马岙谱而脉络可寻,是变祖宗在天之灵,有以昭兹来许了。遂抄而藏之,至于今复有事于谱……
(39)宁海俞公家庙:宁海马岙俞氏古建筑。地处宁海西北,毗邻新昌县。,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五峰俞氏的支派迁入居住。其历史超过婺源俞氏和武义俞氏。马岙古建筑群是“养在深闺人末识”,是一块没有开发的、充满了原汁原味的原始村落。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深圳镇马岙村,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顺治五年(1648)因俞抒素领导的“白头翁”反清起义,宗祠被清兵烧毁。康熙九年(1680)于原址上重建。宣统二年(1910)遭火灾。民国元年(1911)族人推俞民承为经理筹款重建,戏台也建于同时。2006年5月25日,“宁海县古戏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为其中之一。
(40)武义俞源,太极星象:俞源太极星象村为浙江金华境内的古民居群,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金华市四大景点之一。俞源太极星象村坐落在浙江省武义县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系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排列设计建造。
(41)斑竹村位于浙江奉化溪口镇西北角,距溪口镇区23公里。目前的斑竹村是2004年行政村撤并时,在溪南、溪北、斑竹、驻岭四村的基础上组成的。斑竹村从北宋初年起成为俞氏的世居地,原属斑竹乡,现属奉化溪口镇。据《奉化斑竹俞氏宗谱》记载,斑竹俞氏十四世景福公为北宋安定郡马,配安定郡王式之次女。
(42)维乐:即斑竹俞氏三十三世俞维乐。他的后裔“立”、“诚”、“存”等字辈中不少人从这座桥走向全国各地,走向海内外。有北京大学早期毕业生、音乐家、诗人、水利工程师、医学家、国家正部级干部(贸促会会长俞晓松)、化工学家(俞晓梅)等不少人物,大陆、台湾以及新加坡等地都有他的后人。
(43)斑竹村有一座石拱桥叫金井桥。据《奉化斑竹俞氏宗谱》“茶溪金井桥记”一文记载:“县治西七十里有地曰茶溪,发源于四明芙蓉之峰南,中有龙湫金井洞,外二里余,路通于溪。若逢淫雨濡涨,行者病涉焉,其遗址有石眼桥柱之迹。想古有木桥,而不识创于何代,废于何时,远无可稽矣……”为方便行人,乾隆年间由斑竹俞氏敬一公派三十一世俞遵信(字尔孚)与里人策划发起,桥建成后以金井桥为名,同时还在斑竹村的上方汇溪另建可移动的小木桥,春夏水洪涨时收起,避免被溪水漂走,冬天架起作桥用。
(44)西郊老人,江湖称星溪十友:南宋婺源人俞靖,字宋佑,学以砺行,晚年号“西郊老人”,与朱松(朱熹的父亲,进士出身,官秘书省正字、司勋吏部郎,学者称“韦斋先生”,著有《韦斋集》)等人为“星溪十友”。
(45)巢湖水师,庙堂出河间四公:明代濠人俞廷玉,元末与赵普胜在巢湖结寨,拥有一支水军。后归附太祖,因功官至佥枢密院事,攻安庆时战死,追封河间郡公。他三个儿子通海、通源、通渊都被封为公、侯。蒙古族钦察部玉里伯牙吾氏,加入了俞氏大家庭,是俞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是成吉思汗重孙铁木儿的后代。具有高贵的血统。蒙宗俞氏是武安城(按:在今内蒙赤峰地区)黄羊川第七渡蒙古钦察部国主后裔,姓玉里伯牙吾氏。在元朝也是非常显赫的一个家族。至顺元年(1264年)东路元帅铁木尔敕封南平王,元顺帝即位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与右丞相伯颜争权,勾结诸王晃火铁木儿发动政变,被元顺帝镇压。至元元年(1335年)七月,又大兴燕铁木儿宗党之狱,夷灭九族。致使朝廷人人自危。至正十二年(1352年)。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等揭竿而反,战火四下弥漫。红巾势大猖獗,铁木尔生九子一女,弟兄十人,而传说“岸上分手”、“桥头折柳”与“十人”之说,是俞廷玉有九弟一妹,均系同父异母所生,名秀一、秀二、秀三、秀四、庚五、庚六、庚七、庚八、庚九,另有一妹之婿入赘,称庚十称为九子十进士。见元朝大势已去,社稷不保。携家小、宗族、扈从。从,凤阳府安丰逃至庐州(今合肥)凤锦桥,取玉字谐音,更姓为俞。折柳为记,各散一方。为严嫡庶之别,诸弟改姓为余,其扈从家丁则更姓为于。蒙宗俞氏开宗应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开宗始祖为俞廷玉(秀一公)。但西昌俞氏把开宗的时间提前到1312年,即俞廷玉出生那一年,也是对的。蒙宗的俞氏除巢湖俞氏外,主要分为西昌姜坡俞氏、福建白沙俞氏、云南陆良俞氏。
(46)金花公主,驸马改周为俞:俞廷玉长子俞通海领导的水师控制了长江中下游、江淮、江南地区,为建立明朝江山立下赫赫战功。1378年,朝廷建立后,俞通海在驻守桃花坞时箭伤复发,赶回金陵,朱元璋亲自看望。在弥留之际,俞通海向朱元璋诉说心愿,,他仅有一女,望殿下予以抚养,并希望将结识的年轻盐商周大山招坠为婿,朱元璋当即答应,并下旨将俞通海之女收为义女,封为“金花公主”,周大山为当朝驸马,赐姓为“俞”。年仅38岁的俞通海,死后安葬于金陵城南聚宝山(雨花台),追封豫国公,后改封为虢国公金花公主与俞大山婚后择居巢县烔炀河西乡,今烔炀镇大、小俞、俞峁村的村民均为其后裔,人口千余人。
(47)西昌姜坡俞氏尊蒙古钦察部玉里伯牙吾氏后裔,尊大元蒙古不花元帅铁木耳为世祖。大明开国武烈河间郡俞廷玉为二世祖。三世祖大明开国襄烈越西侯俞通渊为三世祖。俞通渊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封为越巂侯,统兵随凉国公蓝玉征讨建昌(今四川西昌)叛逆指挥月鲁帖木耳,生擒月鲁并其子胖伯到京师伏诛。朱元璋因其地数乱,又绝远于京师,出武臣望重者镇之,命俞氏世守建南,遂筑越巂侯卫,子孙蒙特恩世袭。但第二年被蓝玉案牵连,除爵召入京,太祖念其东挡西杀、十劳九勋,谕之曰:“汝家所置宅已成,赐汝与家人还乡终老去吧。”。建文元年(1399年)恢复爵位,又重披战袍,俞通渊于建文元年(1399年),在征讨“靖难”中死于白沟河之役,享年64岁。康熙八年(1669年),改四川行都司为建昌监理厅,废都指挥世职,俞氏沦为布衣。十二世祖鼐臣、鼎臣开始在西昌东门外姜坡村落业。因此这支俞氏的开宗始祖是俞通渊。即蒙宗俞氏三房。西昌姜坡俞氏开宗的时间应在1392年后。西昌姜坡俞氏最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是朱元璋颁发的“誓书铁券”,虽然是授予安南侯俞通源的,即俞通渊的二哥,但恩及蒙宗俞氏所有父子。西昌姜坡俞氏,最早是在1981年,四川西昌姜坡12名俞姓老包括俞启福老人联名上书有关部门,要求恢复其蒙古族族籍,到1992年中央民委等三部委发601号文,历时12年之久。中央民委的92-601号文件已经认定西昌姜坡等乡镇612名俞、集体改为蒙古族。
(48)斗门十族,名门望族联姻,多人杰翘楚:中国近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俞氏家族。这个家族是两朝皇亲、三代翰林、三代部长,满门文武。分别效忠两个阵营。这个家族和曾国藩家族联姻,和清代大儒陈宝箴家族联姻,和蒋介石家族联姻。这个家族出了十几个博士、院士、教授;横跨近代历史160年,其影响及至海峡两岸,在中国近代史上、在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占据重要地位,这就是绍兴斗门俞大维家族。堪称天下俞氏第一家。这个家族说起来还是和曾国藩有关的,曾的孙女,嫁给浙人俞明震,俞明震何许人也?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号孤庵,晚清知名于诗界、教育界、政界。甲午战争时,曾协助唐景崧据守台湾。
新昌五峰俞氏七世祖俞珣这一支派,后裔迁居新昌城乡,子孙繁盛,称为望族。其中有辗转迁徙至嵊州,至上虞百官、崧城(今崧厦)等地。至宋代,钱塘人十五始祖俞梁(1067-1148),字翼宸,号云庵,始迁居绍兴城蕺山南麓筑室定居。俞梁在宋哲宗元符三年中进士,曾任御史中丞、殿中侍御史等职。他活得很长,享年82岁,在当时应该是寿星了。葬于温渎(今绍兴县华舍街道)。俞梁生三子:亨衢、亨宗、亨道。俞亨宗,宋隆兴元年进士,仕秘书阁修撰,直显谟阁,自越城蕺山徙温渎睦桥(周家桥),卒后谥文达,葬睦桥西北笠帽溇。旧有俞尚书墓。生前著有《山林思古录》、《垂轩稿》、《宏词习业》等著作。至明代俞亨宗的后裔分迁徙绍兴、上虞的陶里、型塘、斗门、容山、瓦窑头、高泽、横江、潭底等十处,后世称为“十族俞”,共奉俞亨宗为一世祖。
(49)奉化三俞:浙江奉化的俞氏家族中,在国民党地位显赫的有三人,即“文到部长、武到上将”的俞飞鹏,长期在蒋介石身边掌管警卫大权的俞济时,以及到台湾后官到国民党副主席、“行政院长”的俞国华。这三人被称为“奉化三俞”。俞飞鹏、俞济时、俞国华先祖从新昌迁来奉化,属剡派,传到第十六代宗祓公,生子三人,分立智、仁,勇三房,俞济时祖父德怀公为仁房,俞飞鹏之父德桂公为勇房,故他们是从房叔侄。
(50)武子仕卫,子曰其智;乱世济君,世称其忠:武子即宁俞,春秋时卫国人。被孔夫子极口赞美为“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宁武子,意为“大智若愚”。卫文公、卫成公时大夫。卫国多昏君,但宁武子却是出类拔萃,卫成公无道为晋国所攻,失国后奔楚国、陈国。如丧家之犬。兵马为晋侯所控制。但宁俞不避艰险,周旋其间,卒保其身。史书对宁俞是这样记载的:“俞,庄子速之子,济成公于晋难。谥曰武子”。所以史书把宁俞又称为宁武子、武子俞。“武子”是他死后的的谥号,“俞”本是他的名,但这里又象是姓了。从文献记载可知,宁俞生活在公元前632年至前623年前后。
(51)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鼓琴,樵夫钟子期善听琴,他从琴声中能听出寄托的心意。一天,俞伯牙在扬子江边舟中鼓琴,琴声高昂激越,钟子期听后高兴地说:"太好了!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琴断弦,发誓永不再鼓琴,以此来纪念钟子期这位难得的"知音"。
(52)俞纵:东、西晋时代的人,河涧郡人。西晋怀帝时,就任征西大将军。公元313年,俞纵随晋元帝司马睿南迁到建康(今南京),成为东晋的开国元勋。苏峻进攻兰石,桓彝立遣偏将俞纵前去守卫,俞纵去时尚短,来不及修缮,即闻苏峻勇将韩晃攻至,只得驱兵出战,韩晃系百战老将,部众又皆精锐之士,眼见俞纵不是敌手,虽然拼死力战,可奈何部卒力弱,屡屡败退,左右劝俞纵赶紧退军,俞纵叹息道:“我受桓侯厚恩,理当以死相报,我不负桓侯犹如桓侯不负国家,今日是我绝命时期了。”   遂策马突阵,竟至战死。韩晃乘胜进攻宣城,桓彝困守多日,势孤力屈,终遭陷没,为韩晃所杀。
(53)《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七上·忠义上·俞文俊》 俞文俊传:俞文俊,俞文俊者,荆州江陵人。则天载初年,新丰因风雷山移,乃改县名为庆山,四方毕贺。文俊诣阙上书曰:“臣闻天气不和而寒暑并,人气不知而疣赘生,地气不和而塠阜出。今陛下以女主处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而山变为灾。陛下谓之庆山,臣以为非庆也。臣愚以为宜侧身修德,以答天谴。不然,恐殃祸至矣!”则天大怒,流于岭外。后为六道使所杀。
(54)俞稠(公元829-905),字惠卿,唐懿宗时进士,官睦州(今浙江建德),配妻张氏,生四子。唐末值黄巢乱,与任剡县令的长子俞珣隐于剡东五峰岭下骑龙斩关。故称为新昌“五峰俞氏”。六世祖俞稠堪为江南俞氏的始祖。
(55)俞献可:歙(今安徽省歙县)人,宋代官吏。太宗端拱初进士,官吏部郎中。真宗时为广西转运使,平定抚水蛮乱。官终龙图阁待制。大漕:宋代转运使的俗称。宋叶适 《经总制线一》:“ 方腊 既平,东南残破,郡县事须兴复, 陈亨伯 以大漕兼经制使,移用诸路财计。”
(56)《宋史》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第九十二:俞充字公达,明州鄞人。登进士第。熙宁中为都水丞,提举沿汴淤泥溉田,为上腴者八万顷。检正中书户房,加集贤校理、淮南转运副使,迁成都路转运使。茂州羌寇边,充上十策御戎。
(57)俞紫芝(?~1086)字秀老。金华人,寓居扬州(今属江苏)。少有高行,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王安石晚年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俞紫芝与其弟俞子中(字清老)从游,颇得赏识。王安石自称晚年门下多佳客(李之仪《书俞秀老诗卷后》),俞氏二兄弟便是代表。俞紫芝的诗修洁丰整,意境高远,气质不凡。据说他的诗初时不大为人所知,后来王安石把他的诗句“有时俗事不称意,无限好山都上心”写在随身所用的扇子上,众人这才称异而看重他(《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潘子真诗话》)。王安石称赞他的诗:”公诗何以解人愁,初日芙蕖映碧流。为怕元刘争独步,不妨陶谢与同游。”
(58)同(45)
(59)俞浙(1215-1300)一名公浙,字季渊,号默翁,晚号致曲老人。开庆进士,官监察御史, 俞浙和陈元龙等冒命上疏,直谏奸相贾似道。致使贾似道被罢官流放。他在书法方面推重“钟鼎”之文,在诗歌方面赞赏“骚雅”之体,现俞氏保留最完整的、最古老的家谱 《金字谱》就是他编撰并书写,给俞氏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俞浙在宋朝灭亡后,杜门讲学,学术上宗师朱熹,《宋元学案》将他列为“朱学续传”。成为一代理学大家。
(60)俞大猷(公元1504年-公元1580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汉族,福建泉州北郊濠市濠格头村(今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溪山村)人。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儒将、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他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战争。他历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戎马生涯四十七年,“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四为参将,六为总兵,累官都督。本邑好友潘湖黄光升密授俞大猷方略,率部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俞家军”威名赫赫,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
(61)俞安性与约法五章:1614年(明万历四十二年),两广总督张鸣岗檄令澳门葡萄牙人驱逐日本滞澳居民出海,并上疏明廷加强对澳门的管制,获得批准。于是明廷设参将于中路雍陌营,调千人戌守。当时执行驱逐居澳日人出海命令的是海道副使俞安性。俞安性在驱逐居澳日人之后,又对澳门葡萄牙人约法五章,而且勒石永禁。第一、禁畜养倭奴。凡新旧澳商,敢有仍前畜养倭奴,顺搭洋船贸易者,许当年历事之人前报严拿,处以军法;若不举,一并重治。第二、禁买人口。凡新旧夷商,不许收买唐人子女,倘有故违,举觉而占吝不法者,按名究追,仍治以罪。第三、禁兵船编饷。凡番船至澳,许即进港,听候丈抽。如有漂泊大调环、马骝洲等处外洋,即系奸刁,定将本船人货焚戮。第四、禁接买私货。凡夷趁买货物,俱赴省城,公卖输饷。如有奸徒,潜运到澳与夷,执送提调司报道;将所获之货,尽行给赏首报者,船器没官。敢有违禁接买,一并究治。第五、禁擅自兴作。凡澳中夷寮,除前已落成,遇有坏烂,准照旧式修葺。此后敢有新建房屋,添造亭舍,擅兴一土一木,定行拆毁焚烧,仍加重罪。
(62)俞明震( 1860-1918 ),绍兴斗门人。字恪士,号孤庵,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应台湾巡抚唐景崧的邀请,俞明震以刑部主事的身份赴台襄助防务。甲午战争爆发后,协助唐景崧据守 台湾,清廷割台时他坚决反对,曾7次去电力争。但腐败的清政府不予采纳。马关条约签订后,唐景崧、俞明震拒不奉命,与台湾士绅组织民众奋起抗日,成立台湾民主共和国,选唐景崧为总统,俞明震为副总统,唐、俞致电清王朝:“台湾臣民,义不臣倭,虽为岛国,永戴圣清”。为维护祖国神圣统一,反对台湾分裂的决心。他在台湾史上有特殊的地位。清军在瑞芳痛击日军,明震身先士卒,阵中负伤,终因强弱悬殊、孤立无援而失败。日军登陆,他退回厦门。后任江南水师学堂督办,鲁迅、章士钊都是他的学生。
(63)俞秀松是浙江诸暨人,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参与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任书记。1922年从苏联学习回国,先后在浙江、福建从事建党建团活动。1925年在上海参与领导"五卅"运动。1933年被派到苏联远东伯力工作,任中文版《工人之路》副总编。1935年6月,被调任新疆反帝总会秘书长、新疆学院院长等职。1937年因被王明、康生等人诬陷入狱。1939年在苏联被害。196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俞秀松没有参加1921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共第一次代表会议,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因为俞秀松是中共最早的八个发起人,而且,很长的时间主持了党的具体的日常工作,从外语学社到青年团的日常工作,从党的秘密刊物《共产党》月刊到中共领导组织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所有的事务都是俞秀松在操办,所以俞秀松实际上是党的秘书长的角色。
当时俞秀松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是到莫斯科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在的6月25日少年共产国际“二大和6月22日至7月12日召开的共产国际三大。如果俞秀松不去苏联,作为青年团的代表、作为党的工作实际主持人、肯定会参与大会的筹办和出席大会。然而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在万里之外的莫斯科,俞秀松单枪匹马地进行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立下首功。
(64)根据2012年8月12日《杭州日报》“西湖边的抗战纪念碑”一文:1932年1月28日午夜,驻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以三个日本和尚被工人义勇军打死打伤为借口,向驻防上海的第十九路军闸北防区发动突袭,十九路军奋起反击,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爆发!事变第二天,俞济时接到命令:第八十八师于2月5日前移师苏州、昆山一线。同时行动的还有驻防南京的第八十七师。这两个师,原来都是国民政府警卫部队,是国民革命军中的精锐,蒋介石的嫡系,均由德国军事顾问一手调教,配有全套德式装备,武器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平时一般不轻易动用,此时双双移靠上海前线准备投入战斗。2月1日,杭州梅登高桥,八十八师师部的院子里腊梅花盛开。时年29岁的师长俞济时向他的黄埔军校老师兼宁波奉化老乡蒋介石发去《陷电》请战:“沪案严重,十九路军应战颇获胜利,唯恐不能持久,可否将本师调沪增援,乞示。” 显然他是担心部队调去苏州,贻误了战机。两天后,蒋介石回《东电》作复:“贵师行动,一听何部长(注: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命令,如运沪作战,务希奋勇自强,以保荣誉。”出发前,俞济时召集团以上军官到师部开战前会议,会议决定,全师三个旅除留下一个团驻防杭州外,其余各部2月4日晚上分别从杭州虎跑和上虞五夫营地连夜开拔,乘火车开赴苏州集结。因为不知道战后谁死谁活,会后,俞济时提议:“参加会议的军官们,都到花园假山前合一张影吧,好作战友一场的生死见证。”谁知,俞济时这番提议竟一语成谶,半个多月后,合影中的第二六四旅旅长钱伦体,成为八十八师捐躯一·二八淞沪战役中官阶最高的军官。2月4日夜间,一辆辆军用卡车将八十八师驻杭部队载到南星桥火车站。因是夜间行动,睡梦中的杭城民众一点也不知晓,将士们静悄悄地登上闷罐列车。与此同时,该师驻上虞五夫的部队也在驿亭车站上了火车。次日拂晓,八十八师抵达苏州南郊的外跨塘火车站。淞沪战事一天比一天紧张,第十九路军眼看独力难支,蒋介石终于打消了通过国联(联合国前身)调停战端的念头。2月14日,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命令第五军军长张治中率八十七、八十八两个师和中央军校教导队,火速驰援上海战场。2月20日,日军在上海市北的江湾庙行镇,发动天上、地上和黄浦江上立体攻击的庙行战役。一时间炮弹如雨,纷纷落入八十八师阵地,俞济时指挥部队血战两昼夜,终于使日军不支而退。22日,日军植田谦吉中将又率第9师团倾巢来犯。第五军军长张治中亲到八十八师前沿指挥,八十八师实施正面反攻,八十七师侧面包抄敌之侧背,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从敌后出击。这一天,各部队同仇敌忾,从白天厮杀到晚上,一举击毙击伤日军三千余人,终于取得庙行大捷,使日本侵略军遭到自甲午战争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著名思想家章太炎甚至撰文称颂:“自清光绪以来,与日本三遇,未有大捷如今者也!” 日军眼见上海屡攻不陷,又重新组建派遣军,由前陆军大臣白川义则亲任司令官,汹汹来犯。2月27日起,日军总兵力增至9万人,而当时,我方主力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合起来仅4.13万人。3月1日,中国守军腹背受敌,第十九路军被迫退守嘉定、太仓一线,第五军则撤至常熟县东南。3月3日,日军占领真如、南翔后双方暂时停战。5月5日,在各国驻沪领事馆的所谓调停下,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一·二八淞沪抗战”正式宣告结束。在这场战斗中,师长俞济时负重伤,被日军的弹片击穿肚肠,送到上海租界德国人开办的宝隆医院(后改名同济医院)接受治疗。住院期间,他强撑病体,详细登记了八十八师所有阵亡军官和士兵的名单。
(65)俞启威(1912年-1958年2月10日)又名黄敬。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北京,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市首任市长。1958年2月10日去世,时年46岁。
1937年2月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5月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抗日战争爆发后离开北平到天津、济南、太原等地。后任中共晋察冀区委员会书记。
1938年春任冀中区党委书记。参与组织领导冀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辟、创建工作和反“围攻”、反“扫荡”斗争。1942年秋调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后任中共中央平原分局书记、平原军区政委。1944年冬积劳成疾,赴延安治疗休养。
(66)俞颂华(1893~1947年) ,名垚, 又名庆尧,笔名澹庐,江苏太仓人,1915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政法大学。民国8年(1919)年任《时事新报》(原址在今上海延安东路)副刊《学灯》主编,宣传新思潮和新文化运动,曾全文转载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重要政论《民众的大联合》。1920年俞颂华在梁启超等人的支持下,以上海《时事新报》与北京《晨报》特派员身份赴苏俄采访,同行的还有瞿秋白与李仲武。俞颂华是最早采访十月革命后苏俄的中国新闻记者,在苏俄三个月期间,俞颂华访过列宁、莫洛托夫、季诺维也夫等苏俄领导人。他采写的《旅俄之感想与见闻》等通讯报道,对当时的中国知识界了解苏联"十月革命"后的真实情况,起了重要作用。
(67)俞鸿章:即革命烈士俞坚的原名。俞坚(1910--1943)浙江省慈溪市人。生于慈溪县慈城镇(今属宁波市江北区)。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初,上海白色恐怖日益严重。俞坚秘密转移至苏州,后由其祖父(俞敬甫)设法辗转回到慈溪,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的政治形势骤然逆转。俞坚和他的战友们并未被反动派的屠杀所吓倒,“他们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继续战斗了。”1927年9月,慈溪独立支部重建并恢复工作,俞坚担任书记。11月,中共慈溪独立支部根据《浙东暴动计划》在慈溪西城童泉宗家召开秘密会议,研究决定举行暴动,占领县城。11日晚,隐蔽在慈溪乡间罗江(今属余姚市)的慈溪独支成员俞坚、陆一道、应祥甫、童杰、罗小娘等在罗小娘家里开会,具体研究武装暴动计划,因被坏人告密,第二天清晨,俞坚等5人均被国民党驻慈溪省防军逮捕。俞坚、陆一道,应祥甫3人被解往杭州陆军监狱。俞坚被捕入狱后,判刑3年,被关押在陆军监狱普通反省院。俞坚在狱中遭受了非人的虐待,但与敌人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1927年冬,俞坚参加了狱中的两次绝食斗争,被改判加刑为10年。1930年五一二斗争中又因奋起反抗敌人的虐待和迫害,要求改善狱中生活待遇,被敌人用藤鞭狠抽,当时一起被狠打的有十几个人。1930年春,俞坚等政治犯在与监狱当局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通过秘密串联,建立了中共狱中特别支部。当时,狱中支部曾得到卓兰芳的指示:“监狱斗争应该发展为破狱斗争,配合各地的暴动。”1931年3月26日,支部立即根据上级指示进行破狱斗争。俞坚为二大队政委。因被告密,为敌人破坏,俞坚等人被加判为无期徒刑。3月31日,监狱当局将他们递解到东监五笼集中在五笼,就成为“三·二六”破狱斗争后的犯人中之犯人。东监是浙江陆军监狱政治犯最集中的地方。自从关进“三·二六”的有关人员后,东监的斗争空气随之高涨起来了。东监五笼实际上起了领导作用。当时五笼成立了党支部,俞坚为支部成员。1932年一二八斗争是东监一次最大的改良待遇的斗争。俞坚和参加斗争的十几个同志几乎都挨了打,被一个个钉上脚镣,但他们并未被敌人的淫威所吓倒,大家齐声高唱国际歌,精神依然十分抖擞高昂。俞坚从被捕之日起就在狱中以各种方式同敌人展开斗争。虽然为此他从三年徒刑加至无期徒刑,经受了与国民党各种残酷斗争的考验,被牢友们誉为“英勇战士”。俞坚还坚持把监狱变为革命的学校,在狱中秘密学习马列主义。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就浙江被关押政治犯与国民党中央进行交涉,迫使浙江当局释放了一批政治犯。俞坚就在此时释放出狱。1937年9月,俞坚出狱后在龙泉从事革命工作。后来俞坚参加了绍兴的文化救亡运动,为绍兴乃至全国,指导和培养了一大批出生入死的年轻抗日干部。由于忘我的工作,俞坚的肺病日趋严重。后经邵荃麟等共产党人介绍,俞坚来到江山毛鹏仙诊所治病,同时开展党的活动。毛鹏仙是江山的早期中共党员。他开的诊所、旅社实际上是浙西革命根据地龙泉、江山等地秘密联络点之一。俞坚在这里一边治病,一边开展革命活动,积极动员江山进步青年到龙泉参加革命活动。1941年1月,因皖南事变等原因,毛鹏仙夫妇被捕,关押于上饶集中营。俞坚失去了既能帮他治病又能资助他生活的人,加上不久日军进犯江山,俞坚与家人颠沛流离,生活困难,病情日益加重,不幸于1943年病逝于江山城关,时年仅33岁。俞坚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从17岁开始投身革命,直至逝世,始终没有中断过革命的活动。他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崇高精神,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楷模。贵州省人民政府于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九日追认俞坚同志为革命烈士。
(68)俞作豫,广西北流人。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讨伐军阀的战争。后因不满国民党新军阀的倒行逆施,愤然脱离旧军队,先后到上海、广州寻找共产党。同年10月,俞作豫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了党领导的广州起义。左江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军长。1930年3月20日,敌人突然袭击龙州,敌众我寡,斗争失利。俞作豫突围后,继续受到敌人追击,在俞家舍两次险些被捕。第一次敌人探知情况到俞家舍追捕他,敌人已从左侧楼梯冲上去,他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头戴斗笠,手提菜篮,乔装打扮,从右侧楼梯从容而下得以脱险。第二次,敌人抓捕他时,大批武装包围了俞家舍,紧急关头,他勇敢地从楼顶天棚跳跃到隔壁的窦氏行馆再次逃离魔爪,俞家舍已无法藏身,于是准备出走香港。此时他想看看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因父亲刚去世不久,由于忙着龙州起义的工作而一直未能回家,他欲见其母又怕其母悲伤,挽留儿子不放,他只好回到自家的屋旁的祠堂横屋小阁楼上,从小窗看其母亲放鸭子,路过楼外小路时,默默含泪望着母亲的身影告别,当晚就匆匆取道去了香港。在香港他急着寻找上级党,误与叛徒接头,被诱至深圳被捕。在狱中,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写下诗句:“十年英名宜自慰,一腔热血岂徒流”1930年9月6日就义于广州红花岗。享年30岁。
(69)俞和(1307-1382)。字子中,号紫芝(芝生),晚号紫芝老人。桐江(今浙江桐庐)人,寓居钱塘(今杭州)。冲澹安恬,隐居不仕。能诗,喜书翰,早年得见赵孟頫运笔之法,后返临晋、唐名家碑帖。行、草书,秀雅挺劲,酷肖孟頫。楷书高古风雅,颇有晋人风度。
(70)俞纲(?-1478年),字宗立,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嘉兴府嘉兴县(今浙江省嘉兴市),明朝政治人物。俞纲由诸生缮写《明宣宗实录》,后试中书舍人,授郕府审理。明景宗即位后,升任兵部左侍郎,加封太子少保。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后,调任其为南京礼部侍郎。成化初年致仕。纲当景泰时,能周旋二帝间,故得调南京礼部。
(71)俞桂: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诗人。进士及第,曾守海滨,政事之余,不废吟咏。有《渔溪诗稿》。
(72)俞琰为宋末元初道教学者。字玉吾,号全阳子、林屋山人、石涧道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其生卒年诸说不一。俞琰幼好博览,闻友人有奇书异传,必求借抄录,以致废寝忘食而成疾。后专业科举之学。业成而时异事殊,自叹“平时刻苦竟为画饼”、“时不我逢,奈之何哉?”入元,隐居不仕,著书立说。以词赋见称,尤好鼓琴、作谱。一生熟读经、史、子、集,以词赋闻名,雅好鼓琴,尤精于易学。他自幼承其家学,刻苦研《易》三十余年。其易学著作有:《周易集说》四十卷,《读易举要》四卷等书。所著书大部分佚失。而《周易集说》影响比较大,是其代表作。
(73)俞庭椿: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人,宋代官吏、学者。孝宗年间进士,仕至新淦令。师事陆九渊,博通经术。有《周礼复古篇》、《北辕录》。
俞德邻:温州永嘉(今属浙江省省)人,宋代学者。度宗年间进士。宋亡不仕,遁迹以终。其诗自然深远,在宋末诸人中,特为高雅,文亦简洁有清气。有《佩韦斋辑闻》、《佩韦斋文集》。
俞文漪:福建长汀人,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进士,授礼部侍郎,吏部郎中,贵阳司马。以博学正直授知于大学士,外放嘉兴知府,后迁温州知府,乾隆二十年(1755)率众重修建讲堂。老请奉养归,朝廷下谕旌表“醇吏循儒”,建石牌坊。著《涤泉诗集》。
(74)俞子清:元朝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侍郎。善山水。俞琰题其山水图云:“子清翁山水自是一等家数,既经子昂(赵孟頫)品题,则夜光之壁,不复为荆山石矣。
俞安期:苏州府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代诗人,字公临,后改字慕长。尝以长律一百五十韵投王士贞,士贞为之延誉,名由是改。有《唐类函》、《类苑琼英》、《诗隽类函》等。
俞宗礼:清代画家。字人仪,号凡在,上海人,侨居吴郡。十二岁上便得了个颍州秀才第一的名份。工山水及写真,尤善白描道释人物,笔墨精细,有“龙眼复生”之誉。
(75)俞万春(1794-1849)清代小说家,字仲华,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小说《荡寇志》的作者。俞万春出身于一个地方官吏的家庭,一生并没有正式任官,科举功名也不过是个“诸生”(秀才)。他在青壮年时代,却曾经长期追随其父在广东的任所,亲身参与了对人民武装反抗的镇压行动。猺民之变,从征有功议叙,性倜傥淡泊,不以功名得失为念。后行医于杭州。常以酒一壶,铁笛一枝,分系牛角,游行于西湖之上,自号黄牛道人。晚年乃奉道、释。弥留时,诵金刚经百遍而逝。
(76) 俞樾(1821.12.25-1907.2.5),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俞樾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所著凡五百余卷,称《春在堂全书》。除《群经平议》五十卷、《诸子平议》五十卷、《茶香室经说》十六卷、《古书疑义举例》七卷外,其《第一楼丛书》三十卷、《曲园俞楼杂纂》共百卷。《清史稿》有传。
(77) 俞根初(1734~1799年),名肇源,根初为其字,因兄弟中排行第三,乡间咸称俞三先生,浙江绍兴陶里人。清代著名伤寒学家,“绍派伤寒”的创始人。俞氏生于世医之家,早承家学,遍读古今医书, 汲取各家之长,对仲景学说研究尤深,多有发挥。俞根初无多著作传世,有其心得之篇名曰《通俗伤寒论》,后经同邑何秀山氏整理加按,何廉臣在予勘订,于1916年在裘吉生主编的《绍兴医药学报》上陆续刊出。本书为一部论述四时感证的专著,集中代表了俞根初论治伤寒的学术思想了临床经验。
(78) 俞正燮(xiè)(1775—1840)清代学者。字理初,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人。生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年,卒于宣宗道光二十年,年六十六岁。俞正燮个性鲜明,与众不同,他虽一生穷顿,颠沛流离,且怀才不遇,数困公车,只得寄人篱下,佣书为生,命运多坎坷,却能气定神闲,泰然处之,实为难得不易;尤其是他博通古今,好学深思,勤勉著述,嘉惠学林,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是值得我们尊敬。俞正燮不愧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可以被称之为人杰”的布衣学者!
(79) 俞大维,(1897年~1993年7月8日),祖籍浙江绍兴斗门,生于湖南长沙,从小在湖南长大,祖父俞文葆,清代举人;父亲俞明颐 ,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
一九三三年初担任国府时代军政部兵工署署长,主管全国军火武器之研发与生产制造。俞氏上任后,深感中日大战,一触即发,迫在眉睫,不可避免,即从德国、瑞典及捷克等国购买武器,弹药、枪炮材料,引进有关科技,大力整顿金陵、汉阳,巩县及上海等各大兵工厂之生产方法,革除陋习,并有独到的创见与建树。一九三七年中日大战爆发,俞氏奉命将全国二十多个兵工厂迁移到大后方,抗战八年期间,国军作战所需轻兵器和弹药不曾短缺;而兵工厂也培育了大批兵器与弹道方面的人才。
(80)俞大光,男,理论电工和电子工程专家。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1944年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毕业,留校任教。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班毕业。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研究员,中国工程院信息与工程学院士。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在核武器引爆控制方面,采用过载延时引信,提高了引爆的可靠度。在核武器再入遥测技术中,采用S波段脉位键控调制方案,获得了良好结果。担任国家某型号核武器总体设计师并完成定型工作。参加并审核、制定院军标、国军标和国家标准数十项。审定院科技丛书十余册。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81)俞飞鹏(1884—1966),1884年12月29日出生,乳名丰年,又名忠稚,字樵峰,浙江省奉化县城(今大桥镇奉南村)人,蒋介石表哥。曾被陈其美送北京军需学校学习。1947年4月29日晋升陆军上将军衔,担任军事委员会交通部部长,晋升同时退为预备役。历任军事委员会运管局局长,交通部部长,粮食部部长。
(82)俞鸿钧(1898年—1960年),广东省新会县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国民政府高级官员,财经专家。北伐时出任上海市财政局代理局长而迈入政坛,以具备杰出英语能力和财政专长而知名。
(83))俞国华(1914年——2000年),浙江奉化人,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同乡,台湾地区政治家。因为与蒋介石是同乡,进入其侍从室工作,后留学英美深造。1955年返台从政。日后在财金方面大展长才,与前“行政院长”孙运璇、前“财政部长”李国鼎、前主计长周宏涛等,并称台湾经济奇迹最关键的推手。1984年5月,孙运璇中风辞去院长职,俞国华以”中央银行总裁”兼“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身份,继任“行政院长”.卸下“院长”职后,曾任“总统府”资政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在国民党高层派系中,俞国华为“官邸元老派”头面人物。曾参与主持七十年代台湾经济建设规划设计,协助蒋经国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推展10项建设,对台湾经济起飞颇多建树。
(84)俞大纲(1908——1978)生于浙江绍兴,京剧剧作家。俞大维的弟弟。一生在大学和研究所教授中国传统戏曲和诗词等古典艺术课程,并且透过研究出版,为台湾在相关学术领域提出贡献。俞大纲早年就讀于上海光华大學以及北平燕京大學研究院,俞大綱曾師承徐志摩,是北京“新月詩社”成員之一。1946年回到杭州,1949年随俞大维公去台湾。在台湾文化大学任教,是文大戏剧系主任。俞大綱、姚一葦與李曼瑰(1907-1975)三人共同主持六、七十代的文大艺术研究所、戏剧组,开创了台湾戏剧教育史上的全盛時期。俞大綱先生的戏剧创新風格,深深影响70、80年代的台灣文化,也影響台灣當時的京剧、戏剧發展,甚至其他文艺領域如舞蹈、电影、文字、音樂等。被誉为台湾文化青年之父。俞大纲不但精通戏剧理论,且遍读经史子集,学识渊博,中国文化的根底很深。他认为,二次大战后,西方艺术思潮,逐渐转向富有原始情操的精神世界来探索人生。这股思潮,反映于戏剧,大有乞灵于东方古老剧场之势。他们对东方戏剧的东方式象征手法,疏离效果,以及带有仪式性的表演形式,大感兴趣。戏剧的植根在广大的群众和表演回到演员本身等东方戏剧特质,,认为可以补救一味侧重物质世界表象、充塞了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剧场缺憾。中国戏剧表演体系因而也受到西方戏剧工作者的注意。台湾被日本占领长达五十余年,在奴化教育下,对大陆华夏文化,已经陌生,处在一个文化真空状态,俞大纲的贡献,在于重新浇灌、培植了华夏文化之苗,使之在台湾生根、开花。
(85)俞振飞(1902—1993年),男,京剧、昆曲小生。名远威,字涤盫,号箴非,江苏松江人。生于苏州义巷。出生在昆曲世家,父俞粟庐为著名昆曲唱家,自成“俞派”。俞振飞学识渊博,能诗善画,其表演儒雅优美,倜傥不群,擅演冠生、巾生、穷生、雉尾生等角色,尤以表演巾生儒雅清新的风格最为突出,极富书卷气。俞振飞天赋佳嗓,大小嗓运用自如。演唱注重字、音、气、节,精研音韵口法,讲究吞吐虚实,发展了“俞派”唱法。俞振飞曾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上海昆剧团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和中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于“俞振飞演剧生活六十年纪念”活动时,为他颁发了奖状。
(86)俞平伯(1900年-1990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俞平伯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享誉文坛。早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赴日本考察教育。曾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执教。后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顾问,中国文联第一至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俞平伯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
(87)俞叔平(1909~ 1978)浙江诸暨人, 1926年入诸暨县立中学就读,192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同年,经选拔考取浙江警官学校正科第一期,1930年毕业,通过浙江省官费留学生考试顺利录用,远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学习警政专业。11946年9月,宣铁吾改任淞沪警备副司令,由俞叔平继任上海市警察局局长1949年,解放大军饮马长江,俞叔平离开大陆到了台湾。俞叔平到了台湾不再从政,受聘担任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文化大学三个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并且从事律师工作,同时写了大量的法学著作,他是台湾最高产的司法专家,俞叔平化了三十年的时间,建立了中国司法理论的体系。他在刑法、诉讼法、检察法、立法学、国际公法、刑事侦察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50年代初,大陆几乎所有大学法学院都采用俞叔平编撰的教材,司法院校图书馆里能找到的中文司法理论书籍,,大都是俞叔平的著作。直到60年代才有所改变。现在,很多司法论文,许多观点或是论点的出处,都出自俞叔平的著作。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指纹研究所、是他第一个在中国采用法医侦察技术,对我国的司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作出了贡献。
(88)俞大绂(1901-1993)是植物病理学家、微生物学家、中国现代植物病理学科的奠基人。生于南京,字叔佳,幼小在上海安东小学读书,旋进复旦中学,后又进复旦大学预科学数理,毕业后考入了南京金陵大学。留校他少年时代念书的的过程和大维一样,都是从复旦中学到复旦预科再进大学。192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他主学农科、兼修化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1928年,到美国依阿华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32年获博士学位,成为美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员,Sigma-Xi荣誉会员和获得“斐陶斐”奖。1932年回国后,历任金陵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教授,抗战爆发,他随校迁大西南,在战火纷飞,科研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他依然对我国作物病毒病害和细菌病害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首先研究并发表了《中国植物病毒病害的观察》及《豌豆耳突花叶病毒》、《蚕豆细菌性茎枯病》等多篇研究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在当时我国植物病理学领域都是开创性的。1946年,抗战胜利,他回到了北平,担任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并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北平解放后,北大农学院、清华农学院、和解放区的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他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由于他在学术方面卓越的成就,他历任全国政协第三届委员,第四、五、六届常务委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56年当选为苏联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出生于官僚家庭的他始终在政治上保持低调,这点他和妹夫曾昭纶的性格截然相反,民盟、民革一直想发展他,他漠然置之,始终是无党无派。    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妹夫曾昭纶成为天字第七号大右派,批曾文章铺天盖地,大绂遭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看来是难逃前劫,例如对前苏联巴甫若夫、米丘林农业学术上他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当时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部长是邓子恢)、农业部部长的王观澜,即前面讲到的徐明清的爱人,对此很不以为然,把北农大上报的材料退了回来,大绂侥幸逃过了这一关。所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字报说他是漏网的大右派。北农大属于农口系统,而农口系统由于是王观澜当政,比较客观,划右派最少。    “文化大革命”期间,研究工作中断,俞大绂不可避免遭受冲击、批斗,打入“牛棚”,受到非人的待遇,1968年,康生指使当时的组织部长郭玉峰,炮制了《关于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政治情况的报告》开列了一份159人的大名单,有特务、叛徒、内奸、里通外国分子,大绂“荣幸”地名列其中,是中央挂号的黑帮,他受到的迫害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对研究微生物遗传学的意志丝毫没有消沉。在极困难的条件下,1973年又开始了赤霉菌的遗传变异研究工作。这时,他已年逾古稀,一眼失明,仍然每天风雨无阻地去实验室。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北京农业大学由陕西三原迁回北京原校址,俞大绂带领他的助手和研究生继续进行了大量的真菌遗传变异的深入研究。这项研究在1980年获农业部科技成果奖。1980年1月,他以80高龄再次出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到1982年年底卸任。1993年这位中国泰斗级的人物去世。
(89)俞致贞(1915—1995.5.)女,汉族,北京人。字一云,画室名百花书屋,著名花鸟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会顾问,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北京花鸟画会名誉会长 ,擅长工笔花鸟、草虫、蔬果。作品有《沙果双鹊》、《荷花》、《耄耋图》等。出版有《荣宝斋画谱——工笔花卉》、《俞致贞画辑》、《工笔花卉、草虫技法》、《美术画库——工笔花卉技法》(与刘力上合作)、《俞致贞、刘力上画集》等专集、专著。六十年代评为北京市“三八”红旗手 。丈夫刘力上,也是著名花鸟画家。
(90)俞丽拿(1940—),中国女小提琴演奏家;浙江鄞县姜山镇人(今浙江宁波市),生于上海。幼年学钢琴,1951年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就学,先后师从窦立勋、谭抒真,曾被选入外国专家班学习,1962年在该院毕业。现任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任小提琴、中提琴教研室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带头人)、南京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宁波经促会副会长、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董事长,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俞丽拿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最权威的演绎者之一;她不仅在《梁祝》创作期间多次向曲作者何占豪、陈钢先生提出宝贵意见,而且还顺理成章的在1959年作品首演时作为第一小提琴手,担当独奏任务;数十年来她演奏了无数次《梁祝》,技艺炉火纯青,感情细腻丰富。其间俞丽拿曾和不同的指挥家、乐团合作,数度将这部作品灌录成唱片,均是非常优秀的版本。
(91)俞正声,男,汉族,1945年4月生,浙江绍兴人,1963年8月参加工作,196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弹道式导弹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二届全国政协主席。
(92)俞晓松,男,1937年9月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奉化溪口斑竹。曾任中国贸促会会会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市场学会会长等职位。曾任北京市第一轻工业局副主任,北京市经济建设总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对外经济贸易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部长助理,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副主任。1993年3月任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9月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会长。是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10月任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会长。1998年4月当选第三届中国贸促会会长。2002年5月当选第四届中国贸促会会会长。
(93)俞建章1899年1月12日出生于安徽省和县。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杰出校友。对晚古生代地层及四射珊瑚化石研究建树尤多。提出中国下石炭统珊瑚的四个化石带,奠定了中国早石炭世生物地层学之基础。建立了中珊瑚目,为从古生代四射珊瑚到中生代六射珊瑚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在中国最早研究了异珊瑚化石,主撰的《石炭二叠纪珊瑚》是总结性经典。长期从事地质教育,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1980年10月3日病逝于长春市,享年82岁。
(94)俞晓梅,女,1939年10月生,祖籍浙江省奉化斑竹乡(今属溪口镇)斑竹村人。俞晓松之妹。1957年毕业于杭州化工学校化工装备专业,1959年至1960年浙江大学化工系进修化学工程,1964年至1965年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学习结业。长期从事化学工程的基础和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现任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科负责人、化学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同时兼任中国化工化学工程设计中心站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气体净化中心理事会理事。近年来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经贸委、浙江省高校省长基金、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等重大科研项目十余项。多次获得原化工部、中国石化总公司、浙江省科技厅的科技进步奖,并拥有两项中国发明专利和两项美国发明专利。
(95)俞可平,1959年出生,浙江诸暨人,政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政治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主要研究领域是当代中国政治、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全球化、治理与善治、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以《民主是个好东西》而广为海内外熟悉。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提出中国改革到了“突破”的关口。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俞可平认为急需突破的领域之一,就是反腐败。荣誉及成就:2007年,《南方周末》称俞可平是十七大之后中国“最耀眼的政治学者”。2008年,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等评为“改革开放30年30名社会人物”之一。2008年,被德国杜伊斯堡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2009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董事会主席约翰·桑顿先生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创刊号专访时,称“中国拥有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其中提到了经济学家林毅夫和政治学家俞可平。2009年,香港《镜报》评论员撰文,称俞可平是“在中国政、学两界堪称是始终走在理论、现实问题最前沿的民主政治探路者”,并认为他是“一位看向中国政治未来的独特学者”。2010年,作为“民主的思想推手”被《中国新闻周刊》评选为1999-2009年“十年影响力人物”。
2011年,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选为“2011年度全球百名顶尖思想家”。2011年,被深圳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授予“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奖”。
(96)俞君英出生于浙江诸暨,1997年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生物博士学位。2003年,俞君英博士毕业后加盟汤姆森实验室做研究助理,师从首次成功分离人类干细胞的著名生物学家汤姆森(JamesThomson)教授。2007年11月成功以非克隆技术培养出人类干细胞而轰动世界。因为这种被称为“直接改造”的技术不仅能避免人体胚胎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争议,其高效、便利也为进一步医学应用打开了大门。
(发表于2015年5月27日星期三《慈溪日报—文化视野》“海地文脉”版



分享
下一篇:這是最後一篇
上一篇:這是第一篇
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