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俞樾的《废医论》是对中医怒其不争的情绪发泄

2020-07-31

【旁征博引】俞樾的《废医论》是对中医怒其不争的情绪发泄

原创 上海 知俞先生 俞学交流 2020-07-31 18:00

图片

凝望   古筝曲
俞樾是卓越的朴学家学识丰富,他是专门阐释、注解、研究儒家经书的学者,直至终老。他在治经之余,对中医药学也有所研究,会处方治病。在《春在堂全书》中,就有“内经素问”篇四十八条,也对《黄帝内经》进行“探赜索隐”、“辨讹正误”。
俞樾以《周礼》、《春秋左传》、《史记》等古书为证,俞樾列举先汉以来的的各家92篇有关神农氏的典籍,发现其中“无本草之名”,追述古代中国“医卜并重”,甚至“重卜甚于医”的传统。古代在为人治病的确有“装神弄鬼”巫术的现象。
所以他提出脉不可凭、药不足取的《废医论》。共分七个篇章,包括本义篇,原医篇,医巫篇,脉虚篇,药虚篇,证古篇,去疾篇,被认为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第一人。(俞樾的“废医论”列《俞楼杂纂》第四十五卷)。
1880年,在姚夫人去世后,俞樾提出两篇论著《废医论》和《医药说》中,废除中医。这一观点,在民国声势浩大的中西医论战中,成为废中医派的武器。
俞樾19岁(1840)成亲,幸福美满,育有二男二女。然而,大约从1860年开始,疾病和灾难就接踵而至。
家庭的屡遭不幸使得俞樾怀疑乃至迁怒于医药也就不难理解。可以说,正是姚夫人病故直接促使他提出了“废医”的言论,俞樾在《废医论》中自言:“曲园先生所以愤然而议废医也”,“愤然”一词正是他情绪化表达的最好诠释。
1860大女俞锦孙婚后不久,丈夫便突然病故,1864年再嫁王氏;
1866年次子祖仁(俞陛云之父)又染重病,几近成废;
1872年,时任福宁太守的俞樾的长兄俞林又愕然病逝;
1879年,夫人姚氏病故,二人一生恩爱,伉俪情深,俞樾留下“奉其柩仍至俞楼,悼亡歌哭”诗句;
1881,长子俞绍莱年未满四十,在直隶北运河同知任上早逝,与夫人樊氏没有留下子嗣;
1882年俞樾次女俞绣孙也去世,绣孙聪颖超群,十岁能诗才,深得俞樾钟爱,仅活了33岁。
两子一死一废,未能继承父业不说,子嗣凋零,给俞樾带来的痛苦不可谓不深。俞樾一气写下15首催人泪下的悼亡诗。中有“二男六女痛无依”、“母死巢空四散飞”、“去岁哭儿今哭女,那教老泪不干枯。”等句,充满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
《废医论》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论证”了医药皆不可靠,应该废除,最终的结论是“医之不可恃,药石之无益”,治疗疾病的唯一途径是“长其善心,消其恶心”。后来观点又作修正,他在《医药说》中,则改变了关于“药虚”的立场,提出“余固不信医也,然余不信医而信药”,于是又有“废医存药”之说。《废医论》实质上是俞樾迁怒庸医、呼唤良医良德,对中医的守旧观念进行批判,废除中医并不是其本意。
的确,几千年来,科技在飞速发展,中医中虽有不少合理的和科学的因素,但中医的确有固步自封,缺少理论的更新,也缺少现代物理、化学、生物、人体生理解剖等科学依据的支持。
1907年,俞樾去世后,由《废医论》引起的争论,并没有停止,五年后进入民国。作为“废医派”和“护医派”,对中医废存及其科学与否进行讨论。鲁迅虽学西医,但父亲死于中医,也一辈子怒怼中医,“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大学者傅斯年的“我是宁死不请教中医的”,其他如孙中山、鲁迅、胡适、梁启超、陈独秀、梁漱溟、郭沫若、严复都是反对中医的。这场争论一直持续至今。
如果俞樾能活到现在,看见中草药假冒伪劣,偷工减料,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以及大面积速生种植,中草药市场一片混乱。会不会再进一步提出“废医废药”,我的观点是肯定的。

图片


作者介绍

图片知俞先生(知愉先生),俞鹏飞。曾是上海著名房地产评论家,在上海电台、东方电台、上海电视台 《第一财经》分别主持房地产热线节目。2007年首提将俞氏研究作为学科,称为“俞学“,已撰写俞氏相关研究文章近三百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屏幕左下角 阅读原文

相关阅读↓↓↓

【旁征博引】俞永健:俞樾《说俞》

【旁征博引】俞楚园:说俞 ——《春在堂全书·俞楼杂纂第四十九》

【旁征博引】俞楚园:读俞樾《说俞》小记

图片


分享
下一篇:這是最後一篇
上一篇:這是第一篇
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