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俞宸亭:回到老家--诸暨次坞,找回我所有的童年记忆

2020-07-11

【旁征博引】俞宸亭:回到老家--诸暨次坞,找回我所有的童年记忆

原创 浙江 俞宸亭 俞学交流 2020-07-11 17:22

图片

Childhood Remembered

图片

对这个带给我童年无限欢乐的小镇——诸暨次坞,我几乎带着一种膜拜的情怀。即使出差路过不能停留,我也是用留恋的目光看着这座江南小镇,车行得远了,还会回头一直一直看,直到房子慢慢地变成了米粒大小……泪水也是每一次都会盈满眼眶,趁不注意,悄悄地抹去,心中却是不悲哀的。

图片

说起次坞这个与萧山交界的诸暨名镇,俞家确实走出了很多名人志士,称我们的俞氏为大姓望族也是不为过的说辞。那本《次坞俞氏》的集子里,《次峰山水记》和《溪埭山水记》读来真是字字瑰丽。

图片

走在老街上,弹石路经历了近百年的洗礼,即便是雨天行来,也不觉得湿滑,真是要感谢我们先祖的智慧。故乡的房子密密地亘在路的两边,老房子不多了,多是江南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的火柴盒式,或者是发达了的村人所盖那些有罗马柱的小洋楼。我最要看的还是以前的马头墙式老屋,难以表述的那种古韵,浸洇着你的心田。黑瓦上长着几丛野草,带着春信的一抹初绿,迎风摇曳。一脚踏进中堂,作古先辈的像,或是画像或是照片地悬挂着,满是洞察秋毫、体味人世沧桑的眼神。老屋木窗棂的绦环板多刻着忠孝节义、渔樵耕读、花鸟鱼虫的图案,笔法灵动,刻工精湛,呼之欲出。天井里总有口大大的缸,夏日里总能看见亭亭开着的几朵白莲。而高高的梁下有时甚至会看见一个鸟巢,燕子“扑哧”着飞出去,我像孩子般惊叫起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中堂穿过去可以看见灶台上供奉着灶司菩萨,神像下总放着些时新水果和糕点,“民以食为天”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柴灶旁的风箱,当年的我,在冬日里捧着小火熜,还在柴灶旁煨过蕃薯、烤过年糕片,甚至还煨过黄豆,那个香啊,绝了。
走在田塍上,青草已从泥里钻出来,叶片细得让人怜惜,连摸一下都会觉得是一种蹂躏。村口也总是有一株大香樟,岁岁年年,忠实地守望在村头,让回忆排山倒海地向我涌来。即使是称为元宝树的枫杨,我看来也长得极为舒畅,枝枝叶叶恣意地伸展着,元宝状的翅果一对对地悬挂着,差不多要与水相亲相依。

图片

水口庙桥下的水还是湍急得很,清澈的水底已看得出青苔的粉绿了。月季几乎在每个农家院里栽种着,红红白白的倒像是玫瑰花开正艳,想是这样的水土才会孕出西施这样的“沉鱼”绝色。远望过去,螺蛳山上已有些许绿意,解开那枯黄的“冬衣”,娇娇怯怯地露出来,看来更像倒立的青螺,这可是故乡上了县志的名山呢!村里有许多大树,走近了看,枝干上结满了叶蕾,触在脸上,毛绒绒痒兮兮的。那树皮斑驳的纹理,像极了传统山水画的披皴手法,这是檀树,老家最为常见的一种树。

图片

老家村里也有祠堂,供奉的也多是西方三圣、观音大士、土地菩萨,也有关公、罗汉什么的。虽无可比拟九华山、灵隐的宏阔庄严,但自有乡间的淳厚朴然,可绵久托付的亲情也在这一份份淡淡中得以延续。碑记中刻制着建庙时村人捐资的义举,总是会在里面找找自己相熟的姓氏,也每次都不会失望。可惜的是,居然还有唐宋风格的老屋,却在岁月流走中渐渐湮没,老房子的抢救保护行动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在村里走走停停,我的父老乡亲们,说着我自小听熟的乡音,响亮地打着招呼,男人们总是交换着抽颗烟,仄声很多的乡音里,透着我们的家长里短。乡音,不知道在梦里惊醒我多少回,抚慰了在外经年游历的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老家的空地里总有一个篮球场,村里的壮小伙们多趁着黄昏炊烟袅袅的时候打球,光屁股的孩子们充当了浩荡的啦啦队员,直到各家各户传来回家吃饭的喊声,才满头大汗、心不甘情不愿地回了。
老家的吃食中,我还是忆着锅巴,我们是称为镬焦的。小时不爱吃饭,二哥总是将锅巴裹上干菜或是红糖,几乎带着哀求的目光骗我吃下去一些,生怕因瘦弱被戏称为“雌蜓蜓”(即蜻蜓)的我会饿得不能上山去摘桑葚果,不能下水去抓“弹花”(老家把虾叫成这个,花也念成去声,极为形象)。还有那个青团子,有豆沙和菜馅两种,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放在一个大得夸张的竹匾上,一蒸出来,热气腾腾的。童年时,一气吃上好几个,然后,嚷嚷着,“吃了圆团,又吃不下夜饭了”。自产的青皮甘蔗也是去掉节,斩成一小段一小段,拿在手上十分称手,咬来也是清脆甘甜,仿佛有故土的芬芳。也记得茅草根和映山红花蕊的香甜,总是“发小”一脚踏入家里,从口袋里翻出一大捧来,看着我乐乐地吮吸着,又拉着我的小手,飞奔着出去玩儿了。

图片

还有,还有那晒在老屋里的干菜菩头,冲进冲出玩的当儿,总要偷偷地抓上一手把,每次都被奶奶发现,笑骂一声“你这个囡子头”。
在家乡吃早点,无外乎是次坞打面。这名传千里的小吃,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夫君和两个儿子都是每人一大碗,我也是大碗吃个见底。给我说起来,次坞打面的最大优点,无非是面有劲道,有嚼头,连面的长相,也不像别地的面条,纤细绵软,倒显得粗壮有力。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诸暨人的个性,是南方人中的北方人。连小吃,也不似南方的水样年华,透着的是刚劲爽利。

图片

假如是在中秋时分回家,我最爱的是老家的柿子,硬硬的,我们俗称为镪柿子或方柿子。用刀削了皮,吃起来犹如苹果般松脆。当然,那种软软的,小如圣女果的小柿子也香糯可口。抓在手上,一口一个。老菱也是趁热买来,每天一大袋,看书看电视的当儿,一会儿,又积起了一堆壳。
番薯是下午烤的,香气扑满了整条巷子。大大小小,并不均匀,反而证明了是乡人自己种植的。吃来果然香甜。小儿舒扬手上抓着一个,眼里还盯着一个,甚至还叫嚣着,可以将这样个头的小番薯一气干掉二三十个。
我一直爱吃家乡的豆腐羹。红烧味,稠稠的,有些肉沫和笋丝作配料,鲜美无比。记得小时,经常让父亲做这道菜,还发生过可以不吃饭,而用一碗豆腐羹来替代的美事儿。这让从来不爱吃米饭的我,更对这道菜沉醉不已。父亲去世后,再也吃不到这透着家味道的美食。但每每回到次坞,不论是嫂子掌勺还是婶娘掌勺,味道丝毫不逊。
父亲长眠于新庵桥村的公墓里,这样,我们一家四口与妹妹、妹夫每年不少于三次来老家祭祀,也和叔父、婶子、哥哥、嫂子、侄儿们有了亲情的延续。
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身上的衣着多是黑黑蓝蓝的,阳光照在皱纹满布的脸上,有些斑驳又有些暖意,看着看着竟又有落泪的感觉。年华大概就是这样慢慢地流转,历史也就这样奔腾着从远古走到了现今,语言在这一刻也失却了意义,真愿意就这样斗志全无地守着故乡,守着我的亲人,直到地老天荒。

图片

                     2015年9月13日修正于桐荫堂(农历八月初一)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可点击手机屏幕左下角阅读原文

图片


分享
下一篇:這是最後一篇
上一篇:這是第一篇
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