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俞永健:俞樾《说俞》

2020-06-26

【旁征博引】俞永健:俞樾《说俞》

浙江 俞永健 俞学交流 2020-06-26 19:08

图片

大宋王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說俞》

出《俞樓雜纂》第四十九卷

俞樾

余為俞氏之子孫,對於俞之一字,其意義究如何?不得詳知。德清曲園先生亦俞姓也,言之綦詳。茲抄録其所著《俞樓雜纂》內《說俞》原文於後,俾知是字之真意云爾。        民國廿八年秋俞暐誌

《說文》舟部:“俞,空中木為舟也,從亼,從舟,從巜巜,水也。”

按:此“俞”字本義也。而書傳罕有用其義者。《淮南子.泛①論》篇曰:“乃為窬木方版,以為舟航。”似假窬為俞。然俞者空中木,為舟之名。而窬木者,猶《易》云:“刳木”也,書固有虛實之分矣。已卯之春,徐花農孝廉為余告一小舟於西湖,欲襲余吳下曲池中,“小浮梅檻”之名,又擬從余之姓,題為“俞舫”。余因署以四字,曰:“小浮梅俞”。此書用其本義矣。

①泛--氾——記

其見於經籍之最古者,《尚書.堯典》篇:“帝曰:俞”。枚傳曰:“俞,然也”。

按:“俞,然”。《爾雅.釋言》:文也。俞者,然之聲,此有其聲而無其義。然聲音亦隨世變,夏、商之書,無曰俞者矣。《禮記.內書》篇:“男唯女俞”。書記人之時,俞為女子之應聲,知男子應聲久不作俞也。司馬相如《封禪文》云:“於是天子俙然改容曰:俞乎!朕其試哉。”。此襲用古語耳,非漢時尚有此聲也。至《漢書.禮樂志》“星留俞,塞隕光”,師古曰:俞,答也。似即俞然之古義。然竊謂此俞字當讀如“以周切”之“榆”。《廣韻.十虞.羊朱切》有“榆”字,與“俞”同音。《十八尤.以周切》又有“榆”字,乃一聲之轉也。留俞,壘韻不當,如師古所說。又《易訟.九四》渝,安貞。《釋文》引鄭注曰:“渝,然也”,似亦假渝為俞者。然為②鄭義,實近不辭。《集解》引,翻曰:“渝,變也”,義長於鄭矣。

②為--如

《靈樞經》曰:脈之所注為渝①。

按:此據《內經.素問.欬②論》篇,王冰注所引也。脈之所注得有俞名,蓋取中空之義,雖非本義,而實本義之引伸也。考《靈樞經“九針十二”》原篇,其字作腧。其文曰:“五臓、五腧,五五廿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榮;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說文》無腧字,以其為脈之所注,故從肉,作腧耳。肝之俞,曰:大衝。心之俞,曰:大陵。脾之俞,曰:大白。肺之俞,曰:大淵。腎之俞,曰:大谿。此五臓五俞也。胆之俞,曰:臨泣。胃之俞,曰:陷谷。大腸之俞,曰:三間。小腸之俞,曰:後谿。三焦之俞,曰:中注。膀胱之俞,曰:束骨。此六腑六俞也。並詳《素問.氣穴論》篇注。而《欬論》篇曰:“治臓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痺論》篇曰:“五臓有俞,六腑有合”。是又以俞專屬五臓,不屬六腑。大率對文別而散文通也。《氣穴論》篇又熱俞、水俞、胃俞、背俞、膺俞之名,豎經具存,故不備說。

①渝--俞  ②欬--無字

其假借字書為瘉。

《荀子.解蔽》篇:“故傷於涇,而擊鼓。鼓痺,書必有敝;鼓喪,豚之費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楊倞注曰:俞,讀為愈。按《說文》〈爿—〉部,瘉,病瘳也。書俞者,瘉之假①字。楊讀為愈,非。

①假--叚

又為踰。

《史記.蒙恬傳》:“若知賢而俞不立”。《索隱》曰:“俞,即踰也”。又《荀子.仲尼》篇:“俞務而俞遠”。楊注曰:“俞,讀為愈”。愚按《說文》足部:“踰,越也”。小司馬讀“俞”為“踰”,得之。楊讀“俞”為“愈”,非也。《說文》無“愈”字,或以為即“愉”之變體,未知然否?而自唐以來,經典相承,通用“俞”字。如《孟子》:“今病小愈”;《小雅》:“政事愈蹙”,“俞”①字並作“愈”。故楊氏於俞疾之“俞”,俞遠之“俞”,並讀為“愈”矣。《淮南子.原道》篇:“火逾然而消逾亟,其字作逾”。按《說文》辵部:“逾,进也;踰也”。是逾、踰義通。

①俞--無字進

又為愉。

《莊子.天道》篇:“無為書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按:即愉愉也。《儀禮.聘禮》記:“私覿愉愉焉”。《釋文》作俞俞,是其証。


於其地名為先俞

《史記.趙世家》:“反巠分,先俞於趙”。徐廣注引《爾雅》曰:“西俞,雁門”。按:《爾雅.釋地》:“北陵,西踰雁門是也”。既為北陵,安有西隃之名。古字正①作先俞,先之為西聲之轉也。俞之為隃形之變也。《廣韻.十虞.羊朱切》有崳字,云:崳次山在雁門,書字又變作崳。

①正--止

為俞山

《水經.漆水》篇曰:“漆水,出扶風杜陽縣,俞山東北入於渭”。按《說文.水部.漆水》出右扶風杜陵,岐山東入渭。然書俞山,豈即岐山歟。《山海經》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於渭”。書其字又作“羭”。


為俞水

《史記.司馬相如傳》“巴俞宋蔡”。《集解》引郭璞曰:“巴西閬中有俞水,獠人居其上,皆剛勇好舞,漢武募取,以平三秦。後使樂府習之,因名巴俞舞也”。其字亦③作渝。常瑗《巴志》曰:“閬中有渝水,賓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陷陣銳氣,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令樂人習學之,今所謂巴渝舞也”。《說文.欠部》新附有“歈”字,引《切韻》云:“巴歈,歌也”。字又作“歈”。蓋字本作“俞”,因其為水名,而從水,作“渝”;因其為歌名,而從欠而“歈”,滋乳寢多矣。至《說文④.水部》渝篆說解,一曰:“渝①在遼西,臨俞東出塞”。此與巴俞絕遠,非②一水也。

①無字--水   ②非--口 ③亦--无字④无字--文

為俞縣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俞侯呂宅,俞侯欒布。師古並曰:“音輸”。考《地理志》,清河縣有鄃縣。師古亦曰:“音輸”。“俞”即“鄃”也,以其為邑名,故從邑耳。《說文.邑部》亦有“鄃”篆。然《說文.邑部》之字,古書往往無邑旁也。至為王莽改甾川國之劇縣為俞縣,此不足録。又《漢志.邑①州郡》有俞元縣二字為名,非專取為②義,亦姑弗及焉。

①邑--益   ②為--俞

其於人名為俞跗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臣聞上古之時,醫有俞跗”。《索隱》、《正義》並音臾附。應劭云:“黃帝時,將也”。《漢書.藝文志》經方家,有《泰始黃帝.扁鵲.俞跗方》二十三卷,而《古今人表》無俞跗。《素問》一書載,黃帝與岐伯問答之語居十之九,間亦及雷公鬼臾區,而俞跗無一語焉,何也?惟《靈樞經/五變.五味.論勇.論痛》諸篇,並稱黃帝問於少俞,豈即俞跗歟。竊嘗論之,俞跗殆即鬼臾區也。俞跗,《索隱》、《正義》並臾附,書與臾區之臾,固同音矣,附與區古韻同部。《玉》篇云:“《說文》附音蒲口切”。而《左傳》區區之區,並音鸞侯反①。書附與區音亦相近也。《淮南子.太②經》篇“以相嘔附”,嘔附疊韻語也。《說文.部》“附婁,小土山也”。《史記.滑稽傳》“甌婁沸篝”。《正義》曰:“高地狹小之區”。附婁與甌婁一也,此皆付聲、區聲相近之証也。鬼臾區三字,本有聲,而無義。緩言之,曰:鬼臾區;急言之,曰:俞附。《古今人表》有鬼臾區,無俞跗,是可明其為一人矣。後世以俞跗為俞氏之鼻祖,吾斯之未敢信。

①區區之區,並音鸞侯反--豆區之區,僕區之區,並音鳥候反

②太--本

為俞兒

《莊子.駢拇》篇:“屬其性於五味,非通為俞兒,非吾所謂臧也。《釋文》云:“俞兒音榆”。司馬云:“古之善識味人也”。《淮南》云:“俞兒、狄牙嘗淄澠之水而別之。一云:俞兒黃帝時人;狄牙書易牙,齊桓公時識味人也。一云:俞兒亦齊人”。《淮南子》一本作申兒,疑申當作臾”。以上並《莊子.釋文》語,俞兒亦臾兒。書俞跗之即鬼臾區又一證矣。


又《管子.小問》篇:“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谿十里,闒然止,瞠然視,援弓將射,引而未敢發也。謂左右曰:寡人見人長尺,而人物具焉。冠右祛衣,走馬前疾,事其不濟乎?管仲對曰:臣聞登山之神,有俞兒者。長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興而登山神見,且走馬前疾,道也。祛衣示前,有水也。右祛衣,示從右方涉也”。此書為山神之名,與識味之俞兒別。姑附於此。


為離俞

《山海經.大荒.南經》:“赤水①東爰,②有離俞”。郭璞注曰:“離朱”。按:《海外.南經》:“狄山有離朱”。注曰:“木名也,見《莊子》”。乃往徧考《莊子》之書,無朩名“離朱”者。至“離朱”二字,書屢見《駢拇》篇曰:“而離朱是已”。《胠篋》篇曰:“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駢拇》篇釋文曰:“離朱,司馬云,黃帝時人,百步見秋毫之末。一云,見千裡針鋒”。《孟子》作“離婁”。然書離朱即離婁,人名也,非朩名也。及讀《天地》篇云:“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邱而南望,還歸。遺其元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素③之而不得”。始知郭氏所謂見《莊子》者,即此文也。《山海經》之“離朱”,自是朩名。《莊子》之“離朱”,自是人名。乃“離朱”之朩名在赤水之東,而莊所謂使“離朱”索之,亦在赤水。郭意《莊子》託朩名為人名,故云然也。“俞”、“朱”、“婁”一聲之轉;“離婁”可作“離朱”,書亦可作“離俞”。朩名人名,固不必拘矣。

①無字--之   ②無字--自 ③素--索

為䚦俞

《列子.湯問》篇:“䚦俞師曠方夜擿耳,俯首而聽之,弗聞其聲”。張湛注曰:“䚦俞未聞也”。殷敬順《釋文》書云:“古之聰耳人也”。按上文云:“離朱、①羽方晝拭眦揚眉而望之,弗見其形”。注亦云:“子羽未聞”。愚書疑子羽即師曠也,䚦俞即離朱也。師曠字子野,見昭公八年《左傳》。野與羽,古韻同部。《詩.燕燕》篇、《七月》篇、《鴻雁》篇,並以野與羽為韻,是其証也。故子野亦作子羽矣。“䚦俞”猶“離俞”也。愚謂“離俞”即“離朱”,書“䚦俞”亦即“離朱”也。䚦與離聲之轉也。據《說》“䞾”讀若池,“㥴”讀若移,並其例也。疑《列子》原文本作:“䚦俞方晝拭眉而望之,弗見其形;子羽亦②夜擿耳俯首而聽之,弗聞其聲”。後之讀者知䚦俞即離朱、子羽即師曠,乃旁注離朱、師曠字,而傳寫誤入正文,又誤移易其次耳。

①無字--子 ②亦--方

在春秋時書衛有寧俞

寧武子也



鄭有堵俞彌

見僖公二十四年《左傳》


公子俞彌

鄭文公娶於蘇,而生者也。見宣三年《左傳》。馮繼先《春秋.名號归一圖》,書以堵俞彌,公子俞彌為一人。


其為姓也。在《列子》之書,有俞氏之醫。

《列子.力命》篇:“其子弗曉,終謂三醫,一曰矯氏;二曰俞氏;三曰盧氏”。據此,書戰國之時已有俞氏矣,然莫詳所自出。《至》①篇,舟部云:“俞”弋朱切,空為舟也,又姓。《廣韻.十虞.羊朱切》俞字云:“然也,答也”。《說文》作“俞”,空中木,為舟也。又姓,又恥咒切。按:《廣韻》一書,於氏族颇詳,而於姓②不詳所出。然書“俞”姓所出,自唐以前未有能言之者也。俗說乃以伯牙為④姓,此不知所本。按《李⑤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高誘注曰:“伯姓牙名,鍾氏期名。悉楚人也”。是伯牙姓伯,安得以為姓乎?二子⑥皆楚人。蓋鍾子期者,鍾儀之後;伯牙者,伯州犁之後。未敢附會以為襄俗③光也。

①至--玉  ②無字--俞  ③襄俗--哀宗之 ④无字--俞   ⑤李--吕 ⑥子--人

別為丑救切之俞氏

按:《廣韻》:“於,又姓”之下,乃云:“又恥咒切”。書知俞之為姓,是羊朱切,非恥咒切,唐以前舊讀然也。而《四十九宥.丑救切》又有“俞”字,注云:“姓,漢有司徒掾俞連”。書俞連之“俞”,讀丑救切,而不讀羊朱切。連之為人,不可考。未知其得姓之由來也,而後世遂別其字為“俞”。①忠恕《佩觿》云:“俞有丑救、弋駒二反,俗別為俞”。是有俞氏,又有俞氏矣,殆其子孫所以自別於俞氏字,書無之不②從也。

①无字——郭   ②无字——可

又別為孫氏

《三國.吳志.宗室傳》:“孫韶,字公禮;伯父河,字伯海。本姓俞氏,亦吳人也。孫策愛之,賜姓為孫,列之屬籍”。裴休之注引《吳書》曰:“河,堅族子也,出後姑俞氏,後復姓為孫”。按:如《吳志》書河本俞氏,而賜姓孫;如《吳書》書河固孫氏子也,二說未詳孰是。先兄福寧君娶於孫,嘗謂余曰:安知俞、孫非一姓乎?余書引《吳書》說,以解也。


又別為喻氏

宋吳曾《能改齋漫録》有俞氏姓一條,曰:“《芸閣姓苑》云:喻氏出河②南,其先帝颛顼之苗裔,周文之裔绪。《左傳》:鄭公子渝彌為周司徒,後別立族為渝氏。應③秦漢至景帝,皇后諱志,字阿渝。中元二年避諱改水為口,因為④氏”。愚按:宣公三年《左傳》:“鄭文公又娶蘇,生子瑕、子俞彌,俞彌早卒”。其字作“俞”,不作“渝”,且未嘗為周司徒。《姓苑》之不足信一也。漢景帝六年,皇后蔣①氏廢,七年立皇后王氏。中元二年,避諱,書所避者王皇后也,史不詳其名。然漢時西郡有臨渝縣,未聞更名。書漢時不諱“渝”也。《姓苑》之不可信二也。《能改齋漫録》又引《南昌姓苑》云:“南昌有喻氏。東晉有歸譔《西河記》三卷”。愚按:《隋書.經籍》:“《西河記》三卷,“記張重華事”晉侍御史喻歸譔”。然《晉書.張重華傳》:“康獻皇后遣御史俞歸進重華為涼州牧,重華謀為涼王,不受詔。歸曰:先王之制,異姓不得稱王。重華遂止”。是喻歸實俞歸也。愚疑喻氏乃俞氏之別,而俞氏為鄭公子俞彌之后,容或可信。俞彌雖云早卒,然僖二十四年,鄭公子士洩、堵俞彌帥師伐骨。杜注:雖云堵俞彌鄭大夫,而馮繼先《春秋.名號歸一圖》:即公子俞彌。既能帥師,非殤可知。以先文公而卒,故云:早耳。俞氏之出於俞彌,或不妄也。其後不知何故,又別為喻氏。喻氏之後,不知其先由俞改喻,而以為由渝改喻,遂改俞彌為渝彌,與《左傳》不合矣。

①蔣--薄   ②河——汝   ③應——歷   ④无字——喻


摘自《奉化俞村譜》民國二十八年九月


与杭州孤山浙江图书錧古籍部清光绪九年重定本俞樾《春在堂全书》中《俞楼杂纂》第四十九篇《说俞》对校,作注。

相关链接:

【旁征博引】俞楚园:读俞樾《说俞》小记

【旁征博引】俞樾:说俞 ——《春在堂全书·俞楼杂纂第四十九》

图片


分享
下一篇:這是最後一篇
上一篇:這是第一篇
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