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俞松发:俞氏宗祠

2020-06-10

【旁征博引】俞松发:俞氏宗祠

原创 浙江 俞松发 俞学交流 2020-06-10 18:15

点上方俞学交流 图片 点击 关注公众号

点击右上角 ... 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Penelope

图片

俞源俞氏宗祠位于村口开阔地带,亦今谓之北斗七星内。俞氏宗祠,占地面积3196平方米,有括婺第一祠之美称名不虚传,历史上的俞氏宗祠的确实是座望族大家的大宗祠。虽没有雕梁华栋之雅确有宽阔朴素之雄。写俞氏宗祠得先表达一下“孝思庵”,现有规模宗祠的原址,早先曾造有一座二进十六间的“俞涞祠”曰“孝思庵”,是明洪武七年(1374)年俞涞之子善卫、善麟、善诜、善护四兄弟所建。是岁时祭祀之处所。当时建庵,因为是俞涞的声誉得到各界的支持。善卫的长子道坚敦请乡贡苏伯衡作记。苏伯衡和道坚是布衣交也是俞涞的常客,所以为之作了《孝思庵》记,苏公是四川眉山县人氏据说是苏东坡的后裔,苏公为俞涞祠作《孝思庵记》,留下了俞源的千古文字。
记文曰:“子之于亲也,方其生存,终日不见且犹不能不思,况且死且亡乎?”因祠是广孝思之义,所以名曰“孝思庵”。据记文所述,当时祠的选址是非常慎重,是以八卦中的震、兑、 坎、离方位的地理来确定。选址在记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俞氏之后人尚有考于斯祠,去墓以南一里许,水绕于震,山负于兑,墓于坎离相望,若天造而地设。”这说明选址对地理环境的重要。俞涞祠的祠址正由于处在恩泽之地,前绕绿水,面对青山,所以地域长发其祥。建庵以后,俞涞子又衡重祭祀之奠,置田百亩于祠内。直不愧至亲至孝之举。
现有规模三进五十一间的建筑,就是在“孝思庵”的原址基础上,于隆庆初年(1567)扩而建成。建祠有段鲜为人知的背景,明嘉靖年间,俞源是科举文化的高峰,人文荟萃的盛期。先后出了进士、礼部观政俞大有,间贡山西代府审理俞昭,岁贡江西宜黄县令俞世美,贡山东青州左卫经历俞款,间贡四川富顺县主簿俞瓒,武举人温州黄华关把总俞彬等六位官员。他们官位虽然不大,可当初地处偏僻的俞源,确是一件大喜事,也俞源祖德的荣耀。
宗祠竣工后,接着便进行宗谱的修茸,俞款特地去请他的老师兰溪人陆凤仪作序,陆凤仪时任京城部执事中。
俞祠建筑技艺不同寻常,具有自己的特色。仔细观察,就知技艺不凡,如梁不用楔(柱楔),墙不用牵(墙牵),这是木匠、泥匠互考本领,各献技能。如果不是技艺上有深造,几百年来哪能稳固至今。再看寝庙,为分隔灵寝,假设了一层歇山顶,看不仔细就分辨不出哪是大步,哪是栋柱,再就是寝庙檐口的滴水,不直接滴在沟内而是滴在双级的阶石上,为什么?不解。如响堂是双椽出檐,为什么?也不解。又说是圣上所封,但又说不出所以然。再又有一特色,蜘蛛不结网,为什么?又是一个不解。有人说是屋的宽阔,无蜘蛛立足结网之椽,这个解释还是一个问号。几百年来蜘蛛不结网就是一个迷。

图片

宗祠大门

世事多磨,俞祠历史上曾遭遇二次不幸,受到兵燹的毁坏。第一次是明景泰三年(1452),原孝思庵的东西二厢遭毁。第二次是扩建后宗祠,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又遭兵燹,门庭、台、抚严重毁坏,寝庙东西二庑成为焦土。至嘉庆十六年先行修复门庭台庑,道光二十一年再重建寝庙二庑,资金大都是捐助筹集,有四十八户裔孙影洋1200余元,有二户裔孙捐助了七根大槠树,捐助银洋最多俞君选220元,俞君泰140元,俞林檀250元。俞祠正因为有孝子贤孙的重视,创建、遭毁、整修才能保存至今。
俞祠民国八年曾经是集贤区小学,以后一直是俞源小学的学舍。抗日战争时期,成为迁来的多个机关单位所用。一九三九年又迁入省立金华七中。一九四一年迁入战时野战医院。一九四二年浙江省政府预选迁入,曾作过村的初步规划设计,但时间不长,永康方岩辈日军占领后,省府未及办公又南迁。一九四二年又迁入绍兴会稽山中学武义分校。解放后征收为国家粮库。至二零零零年,粮库迁走,才又进行了一次大整修基本恢复了原貌,但匾额柱联损失严重,匾额原来有二十一块,现残存十四,完好的九块,柱联原有二十幅,现存完好的仅三幅,其余都已破损难以辨认。
宗祠过去是合族四时祭祀和文化活动之处所,祠内有田四百七十余亩,一年四祭,春秋二季平安戏热闹非凡,现在则是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图片

图片

宗祠戏台

相关阅读↓↓↓

【史海钩沉】俞松发:我捡回一摞俞源俞氏旧宗谱的故事

【旁征博引】知俞先生:处州俞俊和俞源八景

【还看今朝】俞燕:一日沪浙往返,欣赏太极星象--俞源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图片


分享
下一篇:這是最後一篇
上一篇:這是第一篇
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