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风采】俞达珍:守望师道的情怀 原创 上海 俞达珍

2020-04-29

【今朝风采】俞达珍:守望师道的情怀

原创 上海 俞达珍 俞学交流 2020-04-29 18:00

 点上方俞学交流 图片 点击 关注公众号

点击右上角   ... 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月光下的凤尾竹
所谓“师道”,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各种关系应遵循的理念和行为规范,包括教师对事业的感情态度、行为习惯。
图片1962年夏天,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走上中学讲台,“传道、授业、解惑”,辗转于北京上海两地不同学校,直至退休。尝遍酸甜苦辣滋味,无怨无悔。退休后,我在上海教育学会下属的高中教育管理委员会内刊《校长之友》当执行编辑期间,穿梭于一些高中学校采访,阅读着校长们教育改革宏伟事业的绚丽篇章,咀嚼着不同特色的校园故事,丰富了我的阅历。
图片我与虹口高级中学朱正邦校长相识经历里有个故事。几年前,寄出的《校长之友》退回了,其中就有虹口高级中学。根据原有校址寄的,但学校已搬迁。于是,我按新地址寻访,走进校园,发现有浓烈的文化氛围,走廊墙壁在“说话”:历届校友中数位著名的院士和企业家事迹光彩照人,与校园绿色生命教育相得益彰。从此开始,这所与新中国同龄的学校发展历史故事在刊物中得以展示,使更多的读者认识这所普通高中在老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一所好学校是与一位好校长相关的。朱正邦校长原来是中国教育古代史上著名教育家朱熹的十八世孙,朱正邦也确实继承着先辈的教育情怀。
从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孔颜乐处的追寻中,当然可以讲述颜回到颜子推的《颜氏家训》、颜真卿书法等血缘智慧的故事;但是,教育是公益事业,尽管不排除血缘基因的遗传,更多的还是中华民族教育情怀的共同创造。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理念,也为世界上认同的思想。孔子从“国之本在家”的角度出发,重视“孝悌忠信”教育,把个人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这种思想至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不过,孔子在强调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的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分明是说,德与智是统一的,两者相依相存、相互渗透;德育要通过智育进行,如若不喜好学,道德观念虽然认识了,如不能保持它,不能转化为信念,即使得到了,也定会丧失。

中国古代“师道”的显著特点是启发受教育者内心自觉,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教育家提出的“做人”道理,与西方基督教和印度佛教教育有区别:不是依靠宗教信仰和祈祷,而是强调在学校、家庭及日常生活历练中积累道德行为自我修炼;不用到上帝和佛主面前而是在内心世界寻找美丑善恶标准,追求道德的“自律”——“为仁由己”的自省和慎独,自我完善,自我追求在人伦秩序和宇宙秩序中的和谐。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守望师道,就是要守望这道“底线”。在编辑《校长之友》的日子里,从中国教育的历史长廊里探索了古代的一些名师事迹,并勾勒了他们的画像,当然还在继续追寻;结识了当前校园里的伙伴,讲述他们让我感动的故事。张来平和陈超说及我当教师时的片断记忆,也留下我的师道“印痕”,令我珍惜。

图片

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培养天下优秀人才当作人生的乐事。我一生都在教育岗位上当教师,做得很不够,但不遗憾。我企盼更多的同道一起讲述新的守望师道的故事!

2018年1月       

相关阅读↓↓↓:
【还看今朝】张来平:难忘常思谢师恩,贺俞达珍老师寿辰联谊会
【今朝风采】陈超:守望传承,师道蔚然——读俞达珍老师《守望师道》


作者介绍

图片俞达珍 男,1939年出生,中共党员,原籍江苏海门,现居上海。1962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曾在北京东城师范、北京九十一中、上海宜川中学、上海崇明红星农场中学、上海崇明中学任教。退休后在上海高中教育委员会编撰《校长之友》等,著有《校园韵律》、《守望师道》等书籍。

也许你想看看作者的这部作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签名可联系俞学小助手

图片

返回顶部,图片俞学交流 点击关注公众号加入


分享
下一篇:這是最後一篇
上一篇:這是第一篇
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