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俞广平:秀松故里——溪埭村古建筑选介

2020-03-15

【旁征博引】俞广平:秀松故里——溪埭村古建筑选介

原创 浙江 俞广平 俞学交流 2020-03-15 18:00

 点上方俞学交流 图片 点击 关注公众号

点击右上角 ... 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Home Again


图片

清二公祠(开先堂)位于俞秀松故居东侧,始建于明代中叶(1520年前后),奉祀世则公曾祖清二公(名天与,俞氏13世祖),二进,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后为豪绅所占,俞氏18世祖俞耿于嘉靖年间出资重修,清代又有多次修缮。如今,两侧厢房已全部坍塌,后进寝堂已另作他用。

图片

臧公祠堂(敦厚堂)又称小公祠堂,位于村落中间,系俞氏支祠,由溪埭茂兴房为纪念房派祖臧十六公(俞文慧,俞氏19世祖)主资修建于清道光年间。二进,前为戏台,后为寝堂,为四合院回字形布局,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1906年族长俞韵琴公在此创办了“行余小学”,幼年的俞秀松曾在此接受启蒙教育。2018年,村两委主持修缮并辟为文化礼堂。

图片

俞秀松故居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7年),是溪埭村较为典型的四合院式徽派建筑,整个建筑占地面积458.77平方米,坐北朝南,共二进。第一进为门楼,外墙东侧绘有一幅狮子戏球图,门楼上为阁楼、下是回廊。第二进正屋三间两弄,屋架穿斗式,通面宽15.8米,进深7.59米,明间面阔4.5米,次间3.9米,两侧为楼梯弄,面宽1.7米,正屋前侧有檐廊,进深1.68米。天井东、西两侧为厢房,二开间,通面阔7.58米,进深3.68米。1999年在俞秀松诞生100周年之际,故居得到整修,并进行了重新布置陈列。正屋明间楼下为“秀松长青”图片陈列,展出俞秀松生前的各种生活用品、资料等。右侧次间原为俞炳生(秀松大伯)居室,修缮了灶台、配置了板桌、条凳、碗柜等生活用具,左侧次间原为俞忠生居室(秀松二伯),配置与右侧次间相同。西侧厢房二楼为俞秀松小时生活居所,内有书室。东侧厢房二楼则为俞秀松父母的卧室,墙上挂有俞秀松父亲俞韵琴及继母徐茂萱的照片。2005年俞秀松故居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次坞俞氏目前为止唯一一处被列为文保单位的建筑。

图片

“新洋房”建于1930年代末,为当时溪埭村的富户俞祥礼(俞涤平祖父)所建。整座建筑中西合璧,特别是其门楼,圆拱尖顶,带有欧式建筑风格的特征,整个建筑300余平方米,四合院落,与前面的“绳祖居”墙门联成前后两座宅子,颇有特色。

图片

“耕读传家宅”建于1932年,位于新洋房北面,仅隔一条横路。该建筑是溪埭村现存保存最完好的民国建筑之一,整座建筑占地400余平方米,四面围合,正屋厢房檐廊较窄,但棚轩、门窗、梁拱,均有雕刻,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建筑入口大门上置有一方条石,上镌“耕读传家”四个楷体大字,为当时诸暨县长王超凡(浙江永嘉人,1932—1933年间任诸暨县县长)所题写。

图片

而位于“耕读传家宅”北面的“连井三幢”(即老台门)是溪埭建筑面积最大的古民居。整座建筑占地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共有大小8个天井组成。虽然该建筑的前厅、中厅及东厢已毁,但从遗留下来的建筑布局不难看出整个建筑的规模,该建筑由门厅、前厅、中厅、后厅及东、西两厢共同组成,而东、西两厢又作为主楼,隔出东西相对称的六个天井,这种大天井套小天井的格局,在诸暨其它古民居中是十分罕见的,可谓溪埭村的“千柱屋”。

图片

溪埭村还有一幢保存完好的民国走马楼,村人称为“曹海大爷新屋”,建于1930年左右,其建筑规模格局与“耕读传家宅”相当,只是二楼围廊四面通体相连,可以走通,这种走马楼的形式在诸暨其它民国民居中是不多见的,据说当年该建筑的主人俞曹海还从上海购进了彩色玻璃、袋装洋灰(早期的水泥)作为该建筑的装修之用,这在当时是极为奢侈的建筑材料。
另外,溪埭古民居门额题字也值得一读,从“居仁由义”、“绳其祖武”、“耕读传家”、“礼耕义种”、“茶芬桂馥”、“三荆遗绪”、“诒厥孙谋”、“螽斯衍庆”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俞氏先人的生活理想与信念追求。只是在时间的推移与颜色的褪却,我们已经把它们的教化意义搁置在一边,不再关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

返回顶部,图片俞学交流 点击关注公众号


分享
下一篇:這是最後一篇
上一篇:這是第一篇
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