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论姜坡俞氏

2020-03-07

【旁征博引】论姜坡俞氏

原创 边塞诗人 俞学交流 2020-03-07 19:34

     点上方俞学交流 图片 点击 关注公众号

点击右上角 ... 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渡·红尘
我是四川西昌姜坡的俞姓,近日突然看到一篇文章,上面说明朝开国功臣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竟然是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耳的后人,姓玉里伯牙吾氏,和元朝大宰相燕铁木儿是一家人。而西昌姜坡的俞姓正是俞通渊的后人,原籍江南凤阳府安丰县,和安徽巢县、凤台、繁昌、枞阳、南京的俞是一家人。我又记得幼时常听老人说俞家的老根是蒙古族,名铁木耳.不知有谁知道俞廷玉的上一代到底是谁?大名鼎鼎的河间四公怎么会是蒙古人?(文章附后)

图片

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乃至湖南、安徽、江西迄今为止都还有一种自称为元太祖铁木真后裔的铁改余氏族人,云贵川渝的该族人甚至还在计划编篡一本《中华铁改余氏通书》。对此一现象历史学界和民族学界早已重视,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白滨研究员、内蒙古民委副主任荣盛、云南民族学者杜玉亭、高力士、马世雯、元史专家方贵龄教授、四川民族学者李绍明、胡昭曦、元太祖二十九世孙那楚格教授等都曾对此有过研究,并发表过专论。目前学术界对此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铁改余氏是元太祖后裔无疑但世系不能理清,另一种认为铁改余氏是元朝党项人安庆守将余阙的后裔或其同族之人。但笔者经过深入研究云贵川渝及安徽等地多种余俞氏族谱后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成立,铁改余氏实际上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
四川西昌礼州《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见元朝东路不花元帅,敕赠两平王,谥曰显宗皇帝……原系大元朝武国城第七渡生长人氏……”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载:“吾祖元朝东路不花元帅铁木儿是也,敕封南平王……”石棉县《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儿系元成宗铁木耳同母之弟也,本东路之不花元帅,封西平王……”成都《余氏族谱》载:“吾余氏启自元朝,始祖南平王铁木建封殖湖广……”云南沾益《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见南平王也,职任东路蒙古军元帅……”宁蒗《余氏族谱》载:“先祖铁木耳元太祖铁木真后裔也……”家《余氏族谱》载:“先祖铁木建元朝东路不花元帅也,世镇辽东铁龙山……”重庆《铁余氏宗谱》载:“始祖铁木建元朝东路不花元帅,主军事征伐……”此外四川大邑、合江、威远、青神、洪雅、仁寿、内江等地《余氏族谱》和犍为余氏《蒙族源流》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从上述各种谱碟的记载来看,余俞氏始祖系元朝东路蒙古元帅这一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而不花元帅中的“不花”两个字则应该是人名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官衔,以上看来其始祖可能叫不花铁木见或不花铁木儿。其封号为南平王或两平王、西平王尚难确定,但其封号中或许有一个“平”字。中国人家谱中记载的内容未必都是事实,但必然也有是事实的部分。
《元史》中东路蒙古军元帅见于史载者唯一人,即元文宗朝丞相燕铁木儿之叔父不花铁木儿,此外不见其它记载。东路蒙古军元帅一职亦于燕铁木儿家族败落后即撤消,从该职务的设置沿革来看始终与燕铁木儿家族有密切关系,他人莫能染指,燕铁木儿擅权后更是将其归入自己领导的大都督府军事系统中。此东路蒙古军元帅不花铁木儿曾主持过对云南大都派诸王的讨伐战争,因功授封武平王知枢密院事拜太尉,而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记载其始祖南平王铁木儿曾参与平定云南诸王之乱,正与此人情形吻合。另外,燕铁木儿、其弟撒敦、其子唐其势曾先后担任文宗、顺帝两朝的宰相,成为元末最显赫的宰相世家。这正与铁改余族谱中“吾本元朝宰相家”的记载相吻合。又燕铁木儿之封地在江南太平、撒敦之封地在庐州、幼弟答邻答里之封地在南京句容、其祖土土哈之封地亦在江南、因此不花铁木儿之封地也应该在江南,这又与洪雅谱所载“祖籍江南入西蜀”的情形吻合,而后来其九子一女更是在江南庐州分手。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铁改余氏并不是居住在庐州的党项人余阙的族人,因为《明史.俞通海传》中称:“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而俞廷玉据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记载就是九子十进士中的秀一公,庐州分手后匿巢湖投金花姐水寨。
又,四川长寿《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健……其子侄在朝中为相者名余登阁……自祖以后,入朝弟兄皆秉性温良保守,上皇归天顺帝即位时,值春月元,顺帝在宫偶得一梦,梦见九根枪矛立于朝。次日早朝,帝将梦命各大臣圆,朝有奸相庞悲奏到,主人龙梦得见九枪矛,乃铁也,想是铁氏弟兄九人在朝官高爵显,恐有谋反之心,顺帝信之乃命奸相庞悲挂帅带大将坚崇尚出兵要诛元臣,铁氏族人自知乃诛九族之罪,遂在凤锦桥边折柳为记,改姓埋名各散一方。”又有“历系原来是铁家……因有奸臣害我意,改姓余氏活生涯。”贵州《余氏总谱》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只是将元顺帝误作元太祖,后来又误作朱洪武,辗转传抄,横多错置。该段记载是非常有涵义的。从元史上来看,顺帝即位后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燕铁木儿与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燕铁木儿家族发动政变被伯颜粉碎,这正与该谱的记载神似。但元顺帝并未因此将钦察人燕铁木儿家族斩尽杀绝,钦察人在朝中的势力很大,连皇帝的卫戍亲军都有一半掌握在他们手中,而燕铁木儿家族就是他们的首领,因此元顺帝为了安抚钦察人必须缩小打击面,尽量网开一面,避免把钦察人全部逼来造反,《元史》中就有顺帝下令将唐其势、答邻答里之后发往边地的记载,当然其它的燕铁木耳(玉里伯牙吾氏)家族成员同样也不可能在朝中立足了,九子十进士当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返回江南封地的。元末红军乱后,他们逃到庐州可能是要与撒敦的后人汇合。从俞廷玉逃入巢湖又成为水师首领这一点来看,当时逃入巢湖的便绝非俞廷玉单枪匹马一人,必然带有相当势力。而当时在庐州逃散的也绝非九子十进士当还有其它宗族、扈从乃至别的钦察人。四川彭水县向家坝的谭、张二姓便极有可能是当时随九子十进士逃跑的钦察人中的一支。燕铁木儿其先世为钦察王族,姓玉里伯牙吾氏,九子十进士要易族更名不可能姓玉,因为汉族中没有姓玉的,只能取其偕音改姓余或俞、于。对此西昌姜坡《俞氏宗谱》中也有一段记载:“始祖公四十无子,虔心斋戒,遇一癞僧乞食,屡以酒食酬之,得其指点,葬母吉地……僧曰汝祖德浩大,上帝命吾渡汝,奈无缘耳,汝今虽无天仙之分,犹享地钟之灵,当得九子一女,官可至四太守五尚书,他日若见此坟上独长黄茅草,汝家当有大难,可易族改姓,然只可字不同不可音不同……”这一记载亦很有隐义,发人深思。目前这三个汉族姓中都有人自称是九子十进士的后人。其中余姓最多,广泛分布在云、贵、川、渝、湘、赣,俞姓则分布在皖、苏、川三地,而于姓则仅见于渝、川两地。
从上述多种史料、掌故来判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铁改余氏就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其始祖也就是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儿,铁改余诸谱中之铁木见显系繁写儿字误作见字之故。
对西南铁改余氏族源的研究应该采取科学的严肃态度,不能任意杜撰,部分余氏族人将铁改余氏归入元世祖忽必烈幼子铁蔑赤或其长孙晋王甘麻喇项下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西南铁改余氏虽然出自于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但不能否认其祖上在元末已经融入蒙古贵族这一基本事实。《元史》上记载土土哈以蒙古贵族女子弟塔伦为妻,其子床兀儿以元朝公主为妻,至其孙燕铁木儿更是以泰定帝皇后八不罕氏为妻且又尚宗室女子四十人。燕铁木儿之女则为顺帝皇后,其子塔喇海为文宗养子,文宗之太子帖古思则又被燕铁木儿收为养子,其三个姐妹也嫁与皇室成员,玉里伯牙吾氏当算皇亲国戚。这大概就是铁改余氏的祖先在修宗谱时为什么总要和元朝皇室攀扯在一起的原因之一。又据《元史》记载钦察王族玉里伯牙吾氏本为早期东蒙古迭儿列斤游牧部落,辽亡随契丹贵族西迁中亚,再进入欧洲伏尔加河下游钦察草原的,至元太祖讨伐钦察不过三世。因此严格说来,钦察王族玉里伯牙吾氏应该是早期蒙古人西迁欧洲的后裔。
  
相关说明:   
1.“不花”二字在蒙语中译为健牛,蒙古人多有以健牛为名者,但无此为官衔者,《元史》中也无此例援。   
2.内蒙古元太祖的后人都改姓包或鲍,源自于博儿吉特(博儿之斤)之博字,奇渥温(乞颜)则改姓齐,都不姓余,也不姓铁。元朝政府曾有禁令禁止蒙古、色目人仿汉俗,铁木见既为皇室成员更不可能以汉俗用铁字为姓。元朝皇室本身不姓铁,《元史》中也无皇室成员改姓铁的记录,则改铁为余无从谈起。当系后人按照汉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附会而来。   
云南地区之世系即可看出其显系按照汉人字派来杜撰。兹例举如下:       
《铁改余宗谱》,始祖元代铁世义;子铁龙、铁虎;孙木真、木耳、木见等。       
《余姓历代宗谱序》,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见等。       
《铁改为余》,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建等。
《余氏家谱宗支》,始祖元代铁世义,子铁龙、铁虎;孙木真、木耳、木建等。
《余氏谱序》,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犍等。
《余姓宗谱序》,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犍等
《铁改余宗谱》,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键等。
《余氏重修宗谱》,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键等。
《余氏族谱》,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健等。
《余氏宗谱》,始祖元代铁木真。
《云南省宣威县铁改余氏宗谱》,始祖铁木真——拖雷——铁世义(即忽必烈)——铁龙(即真金皇太子)、铁虎(宰相)——铁木见(九子一女)等。
《余氏宗谱》,始祖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建等。
3.一些铁改余族谱称“余氏祖奇渥温,胡人也……”这是对的。奇渥温即乞颜,为蒙古尼伦部和迭儿列斤部的始祖,铁木真是尼伦部后裔,而燕铁木儿是迭儿列斤部的后裔。
4.青神余氏修谱最早,影响最大,后世其它地方的铁改余族谱多受其影响,辗转传抄遭成很多共同的错误。四川学者李绍明早就指出他看到的铁改余族谱源出一本,其结构、内容大同小异,一些糟稗内容的神话也是共同的。青神余子俊的坟在四川夹江,他官至尚书,其父名祥,官至员外郎。《明史》中无其世系,不知四川夹江文管所中有其墓志铭否?  
5.四川泸沽湖么梭人中有一支甘麻喇的后代,其世系清楚,没有铁木见及九子记载。内蒙古地区则晋王甘麻喇的后代就很多了,其谱系中都没有铁木见这个人。又说成是铁蔑赤的后代,就更荒唐了,其早年即死,哪有后人?拉施特著《史集》曾查看过蒙古汗国的金册即家谱,所以比《元史》完备,但没有铁木见及九子记载。   
6.铁改余族谱中的叙事诗按蒙古人的传统就是最早口耳传承的家谱,一般是来说是真实的。其祖上为宰相家,元末避红巾之乱改姓为余当有一定根据。
7.关于秀一公的后人,现在有几支,安徽、江苏、四川的称改来姓了俞,又重庆、江西的说改来姓了余。按重庆的可能是铁改余某公的后人,但不是秀一公的后人,各地的铁改余经常搞错祖先的排行。江西的就未必是铁改余了。其宗谱称秀一公入川后又回江南侍奉南必氏太后祖母(元世祖妻),则荒诞离奇。既已亡命入川岂又能重回虎口?而元世祖之妻又岂能活到元末明初?江西的余氏很多都是金兵南下时从河南迁入的,后世徙云贵后始附会铁改余之说。白寿彝《中国通史》和宋濂《元史》中称燕铁木儿指使中书省臣上书要求将其祖土土哈在安丰等处封地转赐与他。由此可知土土哈有封地在江南安丰,而西昌姜坡《俞氏宗谱》(国图地方志与家谱文献中心藏1938年抄本)序言称:“吾原籍江南风阳府安丰县(在今寿县境内,元末战乱后明初废),洪武25年祖通渊受钦命来建(今西昌)……子孙世袭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又《明史.俞通海传》中称:“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子三人,通海、通源、渊。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而赵普胜叛去……”“濠人”指濠州人,与安丰同属元代安丰路,明称风阳府。与土土哈之封地吻合。又西昌姜坡《俞氏宗谱》称秀一公庐州分手后匿巢湖,投金花姐水寨,受寨中人盘诘历由,乃假河间大族俞氏为族籍,冒称俞氏后人更名俞廷玉。按金花姐史有其人,大概在至正12年死于反元斗争,其后部属结水寨于巢湖,称彭祖寨,又称金花姐水寨。则九子十进士之庐州分手实为至正13年,而俞廷玉最早在至正13年始出现于元末政治舞台,这在史书中可以查到。“元末,盗起汝、颍”则特指红巾大起义,《明史》中都是如此写法。因此铁改余的祖先既经历过宫廷斗争失败,后来又被红巾之乱,这是先后都经历过的事,故其始终存在两种遭难的说法。这两件事都很大,在其族谱中必然有所反映。俞廷玉、俞通海(其妻于氏)、俞通源、俞通渊的墓志铭在史书中和南京雨花台区博物馆都能查到,虽为明朝政府所拟定,仍有不少和铁改余有关联的痕迹。云南省宣威《铁改余氏宗谱》在说明中称云南陆良县有一大支俞通海后裔,但不知到铁改余这回事,其族谱中也自称祖上是汉族。按《明史.俞通海传》中称:“通海……卒,年三十八岁,无子,弟通源嗣其官。”其它史料和各地俞氏谱均作如上记载。云南陆良县那一大支俞通海后裔不知其所出。1981年,四川西昌姜坡12名俞姓老人联名上书有关部门,要求恢复其蒙古族族籍,称其祖上是铁木真、铁木耳两兄弟,是铁夹余的后裔,由此拉开了铁改余认祖归宗的序幕。   
8.燕铁木儿家族之结局实为元朝之叛臣,其本人两次害君,狭天子令诸侯,其子唐其势又以谋逆伏诛,这在封建社会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为中国传统文化所难容,在元末燕铁木儿家族就已声名狼籍,铁改余的祖先亦有清楚这段历史者,但讳莫如深,多不提及,或仅在族谱中稍作暗示。后人有识破者,亦不点穿,相沿成俗,乃至自诬其宗为元太祖铁木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

返回顶部,图片俞学交流 点击关注公众号加入我们



分享
下一篇:這是最後一篇
上一篇:這是第一篇
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