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知俞先生:德清一支神秘的俞氏,“朱”改“俞”乎?

2020-02-28

【旁征博引】知俞先生:德清一支神秘的俞氏,“朱”改“俞”乎?

原创 上海 知俞先生 俞学交流 2020-02-28 18:00

 点上方俞学交流 图片 点击 关注公众号

点右上角 ... 分享到朋友圈。↓点▲听音乐

Exodus
图片

在浙江德清,其实存在三支俞氏,一支是耳熟能祥的南埭俞氏——俞樾家族。另外二支是在距南埭40里的新市镇,其中一支腾山俞氏非常神秘。相传,腾山俞氏在明末清初,天下大乱,从河北大兴合族南迁德清新市。

这点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已酉腾山俞氏俞奎垣中进士的《俞奎垣硃卷》得到印证:“先世河北大兴,明末清初合族南迁,散居于东、西滕山”。

朱卷有名硃卷,在试举中为杜绝考试舞弊,另有专人用朱笔誊录的试卷封面,称为“朱卷”。朱卷始载姓名籍贯履历;继载始祖以下尊属,附载受业、受知师等。硃卷不敢造假,否则就犯欺君之罪。

但从腾山俞氏合族南迁时间,从南迁的路线,在新市种种怪异的生活习惯,昭穆失序,并不符合俞氏的伦理。

种种迹象,朱改俞乎?

第一,在李自成打下北京(1644年)后,朱由检煤山上吊,新王朝对旧王朝的皇族,都会选择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大批宗室朱氏人员惨遭杀戮,数量达几十万多,残留的明朝皇族宗室之人惶惶如惊弓之鸟,只好隐姓埋名,或隐于山林远离人世避祸。

《俞奎垣硃卷》:“先世河北大兴,明末清初合族南迁”,大兴是京畿外围,原属河北,现属北京大兴区。当时北京是有零星的俞氏存在,他们或是经商、或是在京官员,但并没有成族的俞氏族群存在。

可能有一支京畿大兴的宗室改朱姓为“俞”姓以避祸,携家带口,丫鬟奴仆、家丁帮办。一大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为了逃命,统一改姓俞,结伴南下,踏上艰难无比的逃亡之路。

第二,1644年四月,崇祯上吊,留都南京的明朝官僚于五月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弘光政权,但弘光政权苟延残喘了八个月,就被清军多铎所破,朱由崧也被俘。

这一支“俞”宗室拖家拉口、躲躲藏藏,走走停停,还来不及进南京,南京已被清军占领,只能绕道继续南下,逃往残明势力控制区。

就在南京沦陷后,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明鲁王朱以海在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义军及官吏缙绅的扶持下,监国于绍兴。最后逃到浙东宁波,所以有了硃卷的“滕山俞氏。有龙泉者,自句章日晖村迁居新市镇”的笔录。

绍武元年(1646),清兵攻取浙东,句章日晖村,也不安全,于是再逃,最终在新市腾山落脚了。《俞奎垣硃卷》“滕山俞氏。有龙泉者,自句章日晖村迁居新市镇”。句章,是古宁波的地名,最早是勾践所建,“所以有龙泉者”,这句话奥妙无穷,迁徙到新市的领头人是龙泉,一个“龙”也隐晦地暴露了宗室的身份。

第三,腾山俞氏塾师梅生:“俞氏当时逃难来居,并非一家一户,故其后有宦者、商者、农者。据祖言:官者只知置产业、蓄婢仆、庸庸无政绩,商者旨在敛财,虽都致富,亦居市不回乡里”。

这一支“俞氏”逃难到腾山后,相当低调。不修祠堂,不续家谱,不明辨祖宗世系传承;根本没有长期安居的打算,凡族人做了官,或在外发了财,就不再回腾山,有的甚至北归故里(河北),关键是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共同的祖先而出现的必然现象。

腾山俞氏塾师梅生又说:“我俞故籍河北,避乱合族南徙。渡淮时,群民附舟,诸议不可,独我远祖心怀慈悲,活命甚多。后得显贵,遂衣锦还乡,也有宦留都市,不复来此,故滕山无豪门富宅”

方志专家龚肇智坦言“滕山俞氏显贵后,或或宦居都市,滕山罕有华屋”,难怪《德清县志》等数部方志,很少有‘滕山俞氏’家族事迹的有关记载。

第四,这些零星记载,腾山“俞氏”的确怪异:“俞氏当时逃难来居,并非一家一户,故其后有宦者、商者、农者”,人数不少,层次参差不齐,有官、有商,有农,穷富不一。也符合宗室家大业大,奴仆众多的特征。但根本不把腾山当家乡,也没有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的概念。斌澜公《引春堂随笔》载:‘滕山俞氏显贵后,或荣归故里(河北),或宦居都市,滕山罕有华屋,唯新市一支,尚有功名’

第五,“官者只知置产业、蓄婢仆、庸庸无政绩,商者旨在敛财,虽都致富,亦居市不回乡里”。起先还低调,但一旦获取功名当官了,或致富了,便飞扬跋扈,这一支从京畿南逃的’俞氏,还带着宗室遗留纨绔的恶习,与俞氏的公序良俗格格不入。

第六,从功名来说,新市滕山俞氏也非同寻常,历年就产生了进士3人,举人8人,贡生4人,国(太)学生3人,庠(廪)生9人,职官10人,从九 品1人,封赠(男性)1人。腾山俞氏的代表人物俞奎垣。道光二十九年(1849)已酉与叔祖恒瀛同榜举人,咸丰二年(1852)壬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对一支历史不长的,规模不大的族群来说,已经是硕果累累了。这些都符合宗室人员都受到良好教育的特征,重视读书的习惯。其功名人数已超过俞樾的南埭俞氏。

现在腾山俞氏星散了,俞焜是最后一个在地方志能找到的人,中同治壬戌举人外,其余人等志书里俱不见纵影,即使在新市,也难找到腾山俞氏的子孙,即使有,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是腾山俞氏,也不知祖先是从哪里来的,更何论字递辈分。

腾山俞氏,朱改俞乎?尚缺证据,我只是提出一个命题,一个俞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期待德清的方志学者、期待俞氏有识人士一起探讨研究。

图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图片

返回顶部,图片俞学交流 点击关注公众号     


分享
下一篇:這是最後一篇
上一篇:這是第一篇
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