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看今朝】记住乡愁

2020-01-22

【还看今朝】记住乡愁

原创 马来西亚 俞自海 俞学交流 2020-01-22 18:02
     点上方俞学交流 图片 点击 关注公众号
点击右上角... 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图片
侄女俞彤去年(2017)年初推荐我观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记住乡愁》纪录片,纪录片中的那句话“日久他乡即故乡”深刻的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一个灵感:把海南文昌会文镇家屯村《俞》姓故乡散落的记忆、故事、文物、生活、景象等等片段以文字串联起来,作为我们留给后代子孙的共同遗产。
俞姓南迁入琼(海南岛)
俞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已有四、五千年历史,早期俞姓人生活在河南、陕西一带,唐代后向江南发展。宋、元、明、清时期,俞姓人进一步向东南迁移。
中国海南岛(省)俞姓迁琼始祖为俞凯,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从庐州府(今安徽省合肥市)曹(巢)县渡琼,俞姓先祖定下的"字辈谱"为:"凯、溥、淳、华、琪、澳、俊、宗梁、程、张、明、应、先、务、可、振、家、运、亨、广、生、自、此、起、学、成、冠、世、英"。在海南俞姓子孙已繁衍到二十几代,有些还迁居到国外,在马来西亚槟城、吉隆坡和新加坡,大量的俞姓子孙从海南开枝散叶,在那里延续和发展.

图片


伟大的父爱
我出生于马来亚(马来西亚)槟榔屿(槟城),那里靠近马六甲海峡。1948年4月19日父亲(俞生发)带着二姐锦花、大姐金梅、妈陈月香、二哥自鋒及一岁的我,乘船从槟榔屿(槟城)出发经新加坡、香港抵达海南岛家屯村。
1953年8月爸又安排家人由妈领头返回槟榔屿,(除了大姐,因为她没法办理入境证)。我在家屯村度过5年余童年时光。1955年,家姐排除万难於,离开家屯村抵达槟榔屿;1956年72 岁的外婆也离开赤坎村与我们相聚。
1923年爸随其大哥生财伯父离开家屯村,前往新加坡工作。之后第一次回家乡结婚,第二次回去建祖屋、第三次入住新屋。难以想象爸能够往返海南岛与马来亚之间三趟,又能把分散的家庭成员一一妥善安置在同一个屋檐下,以当时的客观环境,可不是简单的事情。都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没有爱,伟大的父爱实现了伟大的梦想!
记住乡愁海南岛家屯村
日久他乡即故乡。撰写关于故乡的篇章,可离不开特访前辈作口述历史纪录。很庆幸。堂兄俞国球应允见我。这给予我很大的鼓励。2018年3月3日(元宵节隔天)我们见面了。俞国球原名俞自俊与我是同辈份。为叙述方便,就用俞自俊原名。
1930年代末期,9岁的自俊随姑姑去柬埔寨。尾妹(即我姑妈)当时是住在越南西贡,她得知有亲人来自海南岛,坐了一天一夜的卡车从西贡到柬埔寨金边去见他们。爸、妈在世时经常和我们兄弟姐妹提起尾妹。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虽然已经结束,但越南局势又进入紧张期。从越法战争到越美之战再到怒海奔涛,尾妹"生死未卜"。
自俊和姑姑是在冯家湾港上船前往雷州半岛的湛江港再转船去香港。从香港再乘坐前往南越西贡(即现在的越南胡志明市)海港。转坐卡车抵达柬埔寨金边。
我是第一次见到自俊这位兄长,一坐下来,他很开心的说从前曾见过我!他没错!我那时还小,最多是六岁吧!记不起他。他也提到离开海南移居槟榔屿60余年的梅姐(我大姐金梅)、美姐(我堂姐玉美)、鉴哥(我大哥自鉴)、三婶(我妈)。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他还记得尾妹(我爸1940年代移居南越西贡后失联的妹妹)!我为他的清晰记忆给赞!
自俊兄非常期待这次的会面。他更准备好了一份10页有关他所要讲述的手搞交给我。从这方面可以体现他的认真态度,毫不马虎。他今年89岁,从交流中我观察到他的记忆犹新,对答如流。我依据他对家屯村的回忆表述,以相关照片中纪录起来,有些事件相信是从来不经听闻的,这些资讯是后代子孙们的珍贵史料。

图片

"雨落蓬莱坡,水浸家屯洋"是几百年传下来的谚语。这是自俊兄在他的手搞中的开场白。这条河起源于蓬莱峯,贯穿几个村庄(包括家屯村)直达冯家湾,流入南海。南海面南的彼岸就是马来西亚。
家屯村地势低洼,每逢台风、雨季田地随时会被雨水淹没。解放后,1950年代初,据家姐说,家屯村动员18岁以上青年,不论男女,都要參与修筑近村的河道。她也曾參与挑泥搬土,早出晚归。1970年代,文昌县政府调动会文、重兴、蓬萊、南阳及迈号几千民工兴修水库、挖深及拉直河道,并把河道两旁填高,让河水加速经烟墩流入大海,一劳永逸解决了村庄被自然天灾破坏,村民的农作物得以保护。周边的村庄居民从此不再忧虑雨灾泛滥田园了;据自侠堂弟回忆,1970年代就读会文镇琼文中学高中的他及同年级五个班的同学也曾响应政府号召,參与深化目前所看到的河道 - 一条又深又宽阔又笔直的河道。
村的左边是河道,很靠近家屯村。今天的家屯村及周边村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村庄:泛滥成灾的过去留下了一片肥沃的土壤,是耕种瓜菜得天独厚的基地。看看村庄周边的耕地就一目了然。
家屯村的土地肥沃,有热带气候环境,是瓜菜种植佳地。我多次随农耕朋友去泰国选购适合海南岛种植的瓜菜种子。本着希望能协助家乡侄儿多样化干活,好比其他农友走快一步。可是几趟采购的种子都没有任何效应,最终不得不放弃理想。
自俊16岁返回海南家乡后,在会文琼文中学读了两年,之后在1949年进入海南华侨中学完成他的高中教育。
白延墟始建于明代(约300多年前)。从1820年代开始,一批批的南洋(东南亚)华侨在这里建起富有南洋风格的楼房(俗称骑楼)开设商铺。民国初年更有三间外国银行在这里营业。日军侵占海南岛后这里的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有被烧的也有被拆除搬运到现在的会文镇重建。
那个年代文昌县,尤其是白延墟及周边村庄,男女小孩都有机会上学。在全广东省,文昌县(当时海南属广东省管辖)的识字率排名第三(僅在广州及梅县之后)。白延小学位于白延墟,家姐也曾经在这里读过书。那时她是从家屯村穿着木屐走去学校。因为路途遥远,木屐很快就磨平了,母亲有点怨言。走在平地时家姐索性脱掉木屐赤脚走以延长木屐的"寿命"!
从海口经会文镇沿着往烟墩、琼海方向南下(也是海口-三亚南北高速公路未建前的旧路)就会经过家屯村村口。入口处的石碑刻着《家屯村》,村庄离大路约1公里多。汽車沿着田洼泥路可直达家门口。3、4年前政府铺了一条环村水泥路,自此以后村民进出家居和互访方便多了。
家屯村里统计俞姓户数为19户。除了《俞》姓外,还有吴、罗、孟、江等姓。

图片

重修祖祠
这是家屯村俞氏祖祠的正门,已经失修多年。今天俞氏后裔计划依照旧有的规格重修祖祠,设立祠堂供宗亲们膜拜、联谊、聚会之用。
由于种种原因已多年无法祭祖,宗谱不全,也无法举办宗族事物,人心涣散。缺乏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志向。不少远离乡土,飘洋过海谋生的宗亲及后代,暂忘忆先祖何处,无法凝聚本族乡亲。俗话说:"父母在哪,家就在哪,宗祠在哪,根就在哪",大凡有家屯村血统的俞姓宗亲都应有保护家屯祠堂的责任与义务。
自俊兄对重建宗祠一事感到非常高兴,应允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并期盼宗祠早日建成。作为俞氏后裔,不论您在何方,不分老少男女,请向国球长辈看齐,慷慨解囊,共创义举,同心协力支持祠堂筹备委员会早日完成修缮宗祠工作。
俞氏祖祠除了作为祭祖场所、村民集会场所和其它节日聚集外,也曾充作教育用途。离家屯村最近的一所学校是振文学校(位于山尾)。为了学生的安全和方便,尤其是遇到风灾或雨灾,村里的长辈建议借用振文学校校名,设立分校。1935年家屯村开办了《振文分校》。学校内设教师宿舍、厨房、课室、乒乓桌、大厅是学生运动场地。学生一度有十几位,俞姓的子女有10名,也有姓吴、孟、罗及江等姓的学童。1938年因二战趋势的影响学校被迫停办。战后1949年复办。最后一任校长兼老师是俞自强(俞此武令尊)。可以肯定的说俞氏宗祠在近代史的确为家屯村及周边村庄扮演了重要任务。
1939年2月日本军队占据海南岛。家屯村被日本军机轰炸,几间房子也被炸毁。自俊兄说俞广裕公最可悲,他的屋子被日本军机轰炸,还炸死了儿子、孙子及女儿三人。提起这往事,他看似有点伤感,声音有点颤抖。

送灯 - 家屯村村民闹元宵风俗

图片


早年有听说过家屯村每年元宵节前两、三天,都会举办送灯(提灯笼)环村游行风俗。今年(2018)的送灯日我刚好人在海口,此武建议去观看这难得一见的游行。此行也顺道去探望家姐儿时的"同年"(海南话 "dang hi" 即"同龄好友")俞玉琴。
"送灯"是全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全村不分老少,不论男女都期待这节日的到来。当天旁晚,游行队伍从村里的庙宇出发,沿着村庄步行一圈,再返回庙宇,沿途打锣击鼓,非常热闹。游行终点是当晚的高潮:燃放烟花、爆竹。

图片

祖屋和1930年代末期,9岁的自俊随姑姑去柬埔寨。尾妹(即我父亲的妹妹)当时是住在越南西贡(即现在的胡志明市)她得知有亲人来自海南岛,坐了一天一夜的卡车从西贡到柬埔寨金边去见他们。爸、妈在世时有和我们兄弟姐妹提起尾妹。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虽然已经结束,但越南局势又进入紧张期。从越法战争到越美之战再到怒海奔涛,尾妹"生死未卜"常挂在爸、妈的嘴边。
自俊和姑姑是在冯家湾港上船前往雷州半岛的湛江港再转船去香港。从香港再乘坐前往南越西贡(即现在的越南胡志明市)海港。转坐卡车抵达柬埔寨金边。
1930年代末期,9岁的自俊随姑姑去柬埔寨。尾妹(即我父亲的妹妹)当时是住在越南西贡(即现在的胡志明市)她得知有亲人来自海南岛,坐了一天一夜的卡车从西贡到柬埔寨金边去见他们。爸、妈在世时有和我们兄弟姐妹提起尾妹。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虽然已经结束,但越南局势又进入紧张期。从越法战争到越美之战再到怒海奔涛,尾妹"生死未卜"常挂在爸、妈的嘴边。
自俊和姑姑是在冯家湾港上船前往雷州半岛的湛江港再转船去香港。从香港再乘坐前往南越西贡(即现在的越南胡志明市)海港。转坐卡车抵达柬埔寨金边。
《俞氏家谱》和祖屋
图片
我第一次接触到的《俞氏家谱》那一刻,当我目睹村里的一位女长辈从挂在屋角的篮子内取出家谱时,我感到一阵无法形容的感触:这么重要的文物竟然如此一般的储存。
家谱第55页是这么写着:《俞氏系出跗公为黄帝医士瑞字伯牙周时为上大夫有高山流水之趣涉字星川三国时为勇将縱字天錫晋成帝时为将军俊臣字文傑中式隱居一生正大唐人
爸于1936年秋天在村里建起了这间屋子。家人择日燃放鞭炮庆祝一番。依照传统进入新屋子,家中男丁(男孩)需先进入。大哥俞自鉴当时出世不久,虽然屋内充满鞭炮烟雾,妈在众人鼓励下,抱着大哥进入客厅又赶紧出来,顺利完成传统进屋仪式。
2012年12月小儿俞此立寻根认祖来到了家屯村。我们在祖屋前留影。据自俊兄(国球)回忆,爸当年所建的祖屋是全村房子地基工料最好的其中一间。仔细观察祖屋的壁砖显得格外坚硬,坚固的墙壁要有好的地基。这让我想起当年为了悬挂我父母亲的照框,我的两只铁钉都被锤歪了。这印证了自俊兄记忆犹新,所言属实。
祖屋右侧是三户人的个别厨房,分别属俞生发、俞生绪、俞生云。从祖屋、厨房及屋子前空地的布置结构,可以推测当时(90年前)的设计要求已经考虑了安全空间、睦邻合作、和谐共处以及顺应风水的理念。祖屋内设4间房间,客厅左右各两间。这是进入客厅的右前房。1995年5月12日离可这些缸还完整的留在房里。
1953年家姐俞金梅(时年十八岁)因无法办理回去马来亚的文件只好留在家屯村孤守祖屋。一天爸收到大姐家书,信里八个字感动了他:"父母双全,活如孤儿"。爸立即办里入境文件,几经困难、波折和失望,最终成功的拿到相关文件。1995年年底大姐安全抵达槟榔屿与家人重聚。
村井
这是村里的井。有多户人家从这口井,自组抽水机把水引到家里。也有家庭在自家院子打造地下抽水钻,直接引入用水。2007年12月外甥女张秋露(左)和其姐秋容(右)及其他家人去琼海石壁镇南星村寻根认祖后到访母亲家乡家屯村,在村井前留影。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和他们在一起我自觉年轻了好多!
儿时海南话民谣
我小时候就会背了,直到今天还没忘记
八月十五中秋期           
pui gui tap gou tong siu hee
子欲吃饼父
kia   be chia bia pek bo chi
子就睡着呀呀啼           
kia bi hoi lo ya ya hee     
父见子啼父也啼     
pek kee kia hee pek ya hee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返回顶部,图片俞学交流 点击关注公众号加入


分享
下一篇:這是最後一篇
上一篇:這是第一篇
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