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先圣言操修约斋 永乐帝赐名廷辅——记次峰俞氏西派进士俞昞

2019-12-11

【旁征博引】先圣言操修约斋 永乐帝赐名廷辅——记次峰俞氏西派进士俞昞

原创 俞广平 楼迪锋 俞学交流 2019-12-11 17:26

 图片点上方“俞学交流 点击 关注公众号

引言

笔者曾以为俞僩是次峰俞氏明代唯一一位有史料可稽的进士,随着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明初另一位进士俞昞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俞昞的籍贯在萧山长山厚腴(今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楼英村后俞自然村),属于次峰俞氏西派(长山派)第15世。关于俞昞的生平履历,特别是其生卒、葬处、后代等情况,此前几乎没有人关注和研究,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们拓展文献渠道,把握信息脉络,最终以查阅《萧邑白燕俞氏宗谱》(1946年版)和采访后俞知情老人为突破口,喜有所获。现综合类文献和相关调查,对俞昞的家族世系、仕宦行状等作相关介绍,以飨读者。

家族世系

如今,你若走进楼塔镇楼英村后俞自然村,询问村民,后俞村古代的“俞昞”“俞廷辅”或“俞翰林”是否知道,只有为数不多的老者才略知一二。然而,时间上推600多年前的永乐十三年(1415),当俞昞的登科捷报传到故乡长山厚腴(即今楼塔后俞)时,父老乡亲们也应有过一番隆重的庆贺与传扬。

俞昞(1375—1437),行佐四,字宗晦,号约斋,中进士后,永乐帝朱棣钦改其名为“廷辅”,后世百姓亦称他为“俞翰林”。其先本姓于,世居浦江。晚唐天祐三年(906),时遭五季之乱,上命抽丁征粮,天下骚然惊骇,浦江人于孟仁、于仲仁、于季仁兄弟仨分改三姓(于、余、俞),并迁外地

长兄于孟仁本留守浦江老家,后难御外悔,遂从浦江迁至萧山长山大坞(今萧山区楼塔镇大同三村路下院自然村),后把大坞改称前于。于孟仁生三子,长子于预(四府君)仍居前于,占萧山籍。次子于顺(五府君)越岭东迁次坞,占诸暨籍。宋代,因于氏显仕途者多,忠直敢谏,不屈从权贵,家族有识之士虑奸党侵害牵连,遂全族改俞氏。

俞昞是于预的11世孙,他们之间的直系是:预(四府君)——允文(十四府君)——希颜(亚三)——帝臣(曾九)——邦杰(桂三)——汶(四五)——槐(相二)——辉(胜一)——观旺(观三)——仁(佛一)——忠(昂四)——昞(佐四)。

俞昞八世祖俞帝臣(生卒不详),字良弼,号长山居士,居厚腴(后俞)。据《萧邑白燕俞氏宗谱》和《暨阳次峰俞氏宗谱》记载,俞帝臣登宋乾道八年(1172)黄定榜进士,初授衢州路机察,寻以功知兴化军,改江东提举,迁居湖南提刑。淳熙四年(1177),迁潭襄等路安抚使。后累官至观察使,寿六十四岁。

曾祖俞观旺(生卒不详),行观三,字承之,喜交友,为人豪爽仗义,以次子俞义之功封骁骑将军,配吴氏,生三子:仁(佛一)、义(佛三)、佚名(佛四)。

祖父俞仁(1324~?),行佛一,字浩卿,配西陵(今滨江区西兴街道)兰氏,生四子:宝(昂一)、忠(昂四)、信(昂五)、历(昂六)。

二叔祖俞义(生卒不详),行佛三,字浩然,元末明初尧义勇,随太祖朱元璋征战南北,以功授千户,在鄱阳湖之战中阵亡,追赠骁骑将军,配同里徐氏,生一子一女。

父俞忠(生卒不详),行昂四,字仲玉,配於氏,生三子:时(佐三)、昞(佐四)、晞(佐九);一女适朱村朱瑶。

图片

俞昞外祖父於善像

此外,还有一位前辈值得一记,他就是俞昞的外祖父於善。於善(1304—1375),字世魁,号国平,原籍陕西西安。元至正年间,先后任萧山、诸暨两地知县,他为官清廉,任职期间赈灾荒、兴水利、剿匪盗,政声颇著,深受诸萧两地百姓爱戴。於善年迈致仕(即退休)时,因民族矛盾化,红巾军起义,战乱四起,道路阻隔,作为元朝官员,他已无法返回老家。於善与萧南长山籍员外俞旺(即俞昞曾祖)早年有交情,后闻其豪义讲信誉,遂投奔他,并将长女於氏许配给俞旺之孙俞忠(即俞昞之父),由此两家联姻。为避战乱,於善晚年携次子於金侨居后俞,去世后亦厝葬后俞。四十年后,即永乐十三年(1415)俞昞中进士当年,他请国子监祭酒胡俨为外祖父追写《元司判国平於公墓志铭》,以示纪念。19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楼塔楼一大队水田并丘,村民挖掘后俞村前畈中的土丘,发现了於善墓葬,后推平被毁,甚为可惜。

仕宦行状

於善去世时,俞昞刚刚出生,外祖孙两代没有交集。但可以肯定,外祖的事迹,在父母和姨舅们的口口相传中,给幼小的俞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他发奋读书,也想登科出仕,做一名好官。

图片

永乐十四年(1416)刻立的陈循榜进士题名碑中有俞昞的登科记录

洪武二十四年(1391),16岁的俞昞以俊秀选充萧山县庠生,继而又经十年寒窗苦读,中浙江乡试举人。永乐初年,俞昞被保送至太学深造,于永乐十三年(1415)春,登陈循榜二甲四十八名进士。他天资聪颖有潜质,不久即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进而入文渊阁参与编修永乐大典,期间,结识了国子监祭酒胡俨,两人虽然相差15岁,但相见如故,很快便成了好友,在胡俨的举荐下,永乐帝对俞昞的才能也很赏识,不久赐改其名为“廷辅”,希望俞昞成为辅佐朝廷的得力之臣。未几,俞昞升任兵部车驾司主事(正五品),主管全国马政驿传等事务。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明成祖朱棣在北征返京途中病逝,不久,明仁宗朱高继位。同年十月,明仁宗庶出次子朱瞻埈被封为郑王。俞昞性格儒雅文气,对车驾司这类职事难以胜任,遂降一级,调任郑王府审理所长吏(正六品)。明仁宗主政后,一反其父明成祖的铁腕政策,他招贤纳士广开言路,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深得民心

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刻苦,考中举人、进士的比例很高,但过于文绉而北方人则豪爽率直,憨厚淳,鲜有文采出众者。因此南北两地登科的比例失衡,北方士子多有不满。俞昞看到这种情况的弊端,遂于洪熙元年(1425)春,向明仁宗进谏改革举措,即比例调整为“南取六分,北取四分”,以达到南北兼顾,文武并济的目的,这一建议得到了明仁宗认可,随即便下诏让礼部出台相关举措。不料没多久,明仁宗因肥胖过度而猝死,好在继任者明宣宗继续推行父亲的政令,这一制度得以保留,此后一直沿用代,对后世的科举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俞昞因此也得到明宣宗的重用,出任河涧府(河间府)通判,不久又转升河南府府尹,在担任府尹期间,他兴水利用贤才革吏治, 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民生问题,深受百姓们的爱戴。宣德七年(1432),俞昞担任山西省乡试主考官。此后几年,他业余主持编辑了胡俨的文集——《胡祭酒文集》。正统二年(1437),他受朝廷委派,总督江南漕运,移职南京办差,不料因劳累过度致病,于是年七月初五(1437年8月6日)在南京去世,终年62岁。未几,归葬故乡萧山长山后俞大塘坞凤形。胡俨感念故友之情,为俞昞撰写墓志铭和《约斋记》。俞昞生前曾主持编修过《萧邑长山俞氏宗谱》,著有《约斋文集》,均佚。

俞昞娶同邑武官史恕之女史氏为妻,生一子俞嵩。后来又纳罗氏为妾,无出。俞嵩配施氏,生一子俞九和,再传三世后,俞昞一脉全部绝嗣。

俞昞墓址现状(2019年11月摄)

1980年代,后俞村民孙其林因建房垫基,掘毁了俞昞墓祭台及砖椁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尚存,但经知情老人指引和实地查看,已湮没在石墈丛内,加之杂草丛生,已难显原有风貌,甚为可惜。

如今的后俞自然村以孙氏为主,约50余户近200人。相传清代乾嘉时期,后俞孙氏先祖在老家诸暨六都孙家溪(今姚江镇直埠片萍溪村)因建房引发人命官司,遂避迁至萧山楼塔后俞。

你也有与俞氏相关的事迹可在俞学交流平台内展示,与宗亲交流苦于无法在文章下留言?联系俞学小助手吧。

“俞学小助手”微信号yusfamilysearch

长按下方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图片

编者注:俞氏小助手暂无能24小时在线,如果有怠慢,请见谅。

返回顶部,图片俞学交流点击 关注公众号 加入一起交流


分享
下一篇:這是最後一篇
上一篇:這是第一篇
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