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俞廷玉将门释疑

2019-12-04

【旁征博引】俞廷玉将门释疑

原创 俞伯涛 俞学交流 2019-12-04 18:37

图片点上方“俞学交流” 点击 关注公众号

图片

对于俞廷玉身世,在缺少直接史料的情下,要判断六百年前的悬案,其难度相当于空手接飞刀。笔者以为要分清事实需:一看是否符合相关历史记载,二看是否符合当时历史人文环境,三看是否符合人之常情。
据西昌姜坡俞氏世家源流:“溯我建南俞氏之宗源,实为武安城黄羊川第七渡蒙古钦察部国主后裔,姓玉里伯牙吾氏,大元诏封武平王诰授太尉知枢密院事,东路蒙古不花元帅,铁木耳嫡派子孙”。
西昌的俞氏家庙有从明初到现在还保留的神主,供的是“俞廷玉及土土哈、铁木真、不花铁木耳等蒙族著名人物。
至元元年(1335)七月元顺帝大兴燕铁木儿宗党之狱;廷玉携家人避祸徒居江淮行省安丰路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安丰镇)。后至元四年(1338)再徙庐洲路巢县为民。至正十二年(1352),元史载“元末,盗起汝、颍”,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教友刘福通等发动农民起义,接着徐寿辉、郭子兴、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相继起义,当时全国反元起义队伍大大小小达数百支。
从千艘战船看俞廷玉的实力
俞廷玉乘势纠集义军与廖永安、赵普胜等结成联军。至正十四(1354)年入巢湖结寨,以御寇乱,明史在记载俞通海时指出,当时巢湖“有水军千艘”。
那么俞廷玉拥有千艘战船的实际价值是多少呢?水师的战船主要材料为:松、杉、樟、楠木。据明朝1541年成书的《南船記》记载:一艘400料的战船用工费75两,木料费约350两银,共计425两银;2000料战船用工费375两,木料费约2000两,共计2375两银。千艘战船,大小平均也要每艘1375两银。
那还不包括绳缆、锚链,碰撞垫、旗幡等船上用品,战船还要配置火铳、火炮、火药、弹丸等热火器及弓箭、射弩及刀枪等冷兵器,士兵护身还要配备军服、盔甲、盾牌,因此建造一艘有作战功能的战船,平均没有三千两白银是绝无可能的。
粗略计算千艘战船共需300万两银,不动用国库的银两,是筹集不到如此多的经费。《明史》载,陈友谅的船“皆高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声不相闻,舻箱皆裹以铁”,最大的战舰可以容纳3000人,后来俞通海能击溃陈友谅的水师,想必战船的也不会太小。
还有士兵,平均每艘中小战船需20--100名士兵,大战船需士兵几百名士兵,千艘战船就需要3---5万士兵,还不包括水师陆战队、地勤服务人员,养活如此多的士兵,每月又要支出数十万军饷。
要知道那时元朝国库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300多万锭,以官银10两一锭,也就是3000万两。这么巨大的财力,作为避祸二次搬家的俞廷玉来说,是从哪里来的?
其实到了元朝末期,国库也十分空虚,到了元成宗时大都国库的库存只有90万两白银。
俞延玉于1338年迁巢县至1352年期间14年为“民”。从至正十一年(1352)起义结寨到至正十五年(1355)就以千艘战船加盟朱元璋,只用了三年时间,一直到至正十四年(1354)才入驻巢湖姥山岛。从船舰数量规模而言,六百年前俞廷玉私家舰队已经超过了当时海上霸主西班牙加英吉利再加葡萄牙舰队的数量总和,俞廷玉施什么魔法仅花一年多时间在小小的巢湖姥山岛上弄到千艘战船?
三年时间,在没有机械的情况下,筹集加工巨量的木材和器材,动用几万工匠打造船只,耗资了几百万两银子。又需招募数万士兵,还要进行水上训练。周边不但元军虎视眈眈,还有庐州豪强左军弼无时无刻不想并吞,在这样充满战争气氛的环境下,如何能做到掩人耳目,秘密进行,要打造千艘战舰这样的国家级规模工程,谈何容易。
只有一种解释,俞廷玉本来就是元朝的水师统领,他率领元朝仅存的水师舰队,隐藏在巢湖之中,并有一支训练有素,随时能够投入水战的水军队伍。
也许知道俞廷玉的元军水师首领的身份,在元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同是红巾军首领的左君弼“遂遣众扼住湖口不令出入”,把俞廷玉困死死在巢湖里,所幸一场大雨,水深一丈多,才使舰队突围成功。
从燕铁木儿宗党看俞廷玉的家世
元朝统治中国的主要是钦察人,是由突厥乌古思人及部分东胡——蒙古系后裔构成。王族为玉里伯牙吾氏,不要小看钦察人,钦察人的领地西起第聂伯河(包括克里米亚半岛),东北为伏尔加河中游地区直抵不里阿耳,东南到乌拉尔河。
据西昌姜坡俞氏世家源流记载:“吾祖秀一公,系始祖考武平王铁木耳之嫡长子、大元太师太平王中书大丞相燕铁木儿之从弟”,东路蒙军元帅不花铁木儿是燕铁木儿的叔父,1328年燕铁木儿因发动政变扶植文宗(1328-1332)皇帝登基,成为元史上空前的权奸。
《元史》称燕铁木儿“挟震主之威,肆意无忌”后来的泰定帝(1276-1328)之妃被他占为己有,终因荒淫无度于1333年“贏血而亡”。
到末代顺帝(1333-1370)朝时,燕铁木儿之子唐其势和另一权臣右丞相伯颜矛盾激化,终于在1335年六月举兵反叛,意欲推翻顺帝。但为伯颜识破,张网以待,结果唐其势和其同伙被擒杀,伯颜专权,被封为秦王,一手遮天,“势焰薰灼,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颜而已”。
唐其势在这场宫廷内斗中失势,其同伙或贬或杀,俞廷玉应在此间举家避祸。直至1341年开始为受伯颜迫害的诸王平反昭雪,返还原有的領地和府第。
此时俞廷玉尚在“上山下乡”。也可能平反后不愿回去。他只是在耐心观望,到底是蒙元元气丧尽,还是义军改朝换代。从至元元年(1335)避祸到至正十二年(1352)起兵,经历了17年的观望。
俞廷玉何许人也?
纵观俞廷玉的前半生,今天我们只有从西昌姜坡俞氏世家源流看到“至顺元年三月吾祖以廷试得赐进士及第,居官庙堂”。亲人中除了身世显赫的父不花铁木耳外,不见其他人。剩下的就是一言不发,在乡下埋头种地韬晦十余年。不是在沉默中死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一隅之地“造反”成功,麾下战船千艘,追随明主,冲锋陷阵,攻州克县。听起来好像在讲神话故事。
据西昌姜坡俞氏“世家源流”记载“至顺元年三月吾祖以廷试得赐进士及第,居官庙堂”。你那么推断俞廷玉真实身份是:系元朝巢湖水军元帅。也不无道理,其上代在安徴濠州为官,后迁居巢湖,长期掌管着巢湖水军”,也是合理的。他是蒙古人或色目人的后裔,钦察部悍将(元代后期钦察部依旧是主要军事力量)。因不满顺帝朝统治集团的内部宫斗及相互残杀,故毅然拥兵拒元,成为巢湖地方割据势力。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并非朱元璋大发善心对俞廷玉施以援手,而是互相抱团取暖的需要。面对势力强大的张士诚和水陆军完备凶悍的陈友谅,朱元璋手无片帆,一筹莫展。正是有了俞廷玉的舰队,让他在水上有了立脚点,在江南水域地带游刃有余。朱元璋面临两大敌人,东边张士诚的太湖水师和西边陈友谅的鄱阳湖水师。巢湖水师轮番鄱阳湖水师、太湖水师分头决战,都把他们战败,最后控制整个长江流域,为朱元璋夺取江山立下赫赫战功。
巢湖水师就是明朝水师的前身,这支水上劲旅永不言败的军魂已被俞廷玉注下。史书对于准皇帝的描绘当然是光圈放大三档,英明无比,光芒万丈。但没有俞门四将浴血拼杀,可以肯定地说朱元璋的屁股是挨不着龙椅的。
罩在俞廷玉身上的迷雾
《元史》是到了明代朱元璋手里开始编撰的。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当然要体现统治者的利益。朱元璋上台后“文字狱”残酷,如修《元史》的张孟兼被杀,开国功臣大多难逃莫须有罪名。朱元璋首先要在自己头上画光环,证明其皇统高贵,他的母亲陈氏十月怀胎还在田间劳作,以至将他生在二郎庙里,却被说成当时整个二郎庙闪着红光,映得附近山岭红彤彤的。朱元璋曾打算将朱憙编进族谱,无奈二者八杆子都打不着最后朱也只好作罢。
元史中凡“正面人物”个个身世显赫,帝王权贵世家,一脉相传。这也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卑微人物朱元璋,一旦登上政治舞台的阴暗心理就暴露无遗。俞廷玉前半生的历史显然是在明代经过改装的,目的是为了给他一个显赫的身世,也可称作“扬善”,以证明统治者的正统性,合法性,权威性。宣扬凡帝王重臣,良将皆世系不凡。
燕铁木儿身世显赫但名声太臭,只得将其叔叔不花铁木儿借来当俞延玉的父亲。接下来的故事更难编,万般无奈,只好将俞廷玉以避祸名义打发回安微上山下乡,不用见人不必开口,面壁思过,这不就避祸了吗!
《明史》修了整整94年,清乾隆十五年才通过乾隆帝审查的。修史明为君王督责,暗寓钳制,此时清王朝大局初定,稳定压倒一切。俞廷玉后半生的历史显然是在清代经过改装的,目的是“隐恶”,显示“政治正确”。在封建帝王看来俞廷玉的叛逆,“造反”,割据是大逆,需要隐藏。但其忠心耿耿、智慧,勇敢助朱元璋得天下的史料又不能舍弃。在《明史》中将俞廷玉的巢湖割据称作“结寨”这样一个中性词,暗寓“聚义结寨,占山为王”,把俞廷玉包装成梁山好汉式英雄。隐去了俞廷玉长期掌管元朝水军的情况,改为一朝“造反”,三年功成的假象。乾隆帝也很清楚,军队高层率部哗变的后果是什么,哪能说出真相来?
拨开笼罩在俞廷玉身上的迷雾,看来历史其实并不复杂,问题是在里面搞“装修”的人太多,历史永远是胜利者书写的。以至于让我们一头雾水找不到北。还是那句老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干大事的都是普通人,当然莫忘了“定于一尊”朱皇帝。

你也有与俞氏相关的事迹可在俞学交流平台内展示,与宗亲交流苦于无法在文章下留言?联系俞学小助手吧。

“俞学小助手”微信号yusfamilysearch

长按下方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图片

编者注:俞氏小助手暂无能24小时在线,如果有怠慢,请见谅。

返回顶部,图片俞学交流点击 关注公众号 加入一起交流


分享
下一篇:這是最後一篇
上一篇:這是第一篇
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