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也谈五峰俞氏金字谱画像俞卿候谜题

2019-11-13

【旁征博引】也谈五峰俞氏金字谱画像俞卿候谜题

原创 浙江杭州 俞楚园 俞学交流 2019-11-13 18:26

  图片点上方“俞学交流” 点击 关注公众号

11月2日,蒙新昌宗亲厚爱,寄来《五峰俞氏文化》一书。该书编纂于2014年,图文并茂,扼要介绍了俞氏三大法宝,并对俞氏将来的发展深予期许。因此收到书籍,如获至宝,借此特向从未谋面的本书编辑和赠书人表示诚挚感谢。

图片《五峰俞氏文化》一书重中之重的内容,是第一部分《金字谱》复制本。据介绍,该谱由五峰俞氏剡派明伦坊下廿世孙,大宋开庆进士公淅公编定。谱系之前,列有12幅画像,其中第1幅俞跗像系新编,第12幅公淅公画像系二十二世孙增补,其他10幅则均是原谱所有。

 打开次幅画像,其说明文字是“东汉广陵王之子俞卿候”,与书册扉页所述相同。这个说法实在令人疑窦丛生。众所周知,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不封异姓王(汉末曹操崛起进阶魏王那是篡夺),怎么可能产生一个异姓的广陵王之子呢?带着疑问,我查阅了《后汉书》中广陵王刘荆传记,以及另外相关史料, 越觉得“广陵王之子俞卿候”一说不太靠谱。

为慎重起见,我特意咨询了几位宗亲,其中一位给我发来了见达先生题为《东汉广陵王族简况与俞卿候世系之谜》一文。阅读后,才知原来早有宗亲对此持疑了。见达先生对有关史料相当熟稔,因此把东汉所封广陵王刘荆一族的世系讲得很清楚,并对这个广陵王王族冒出一个俞卿候表示非常困惑。但令人意外的是,见达先生仅止于困惑,认为暂时找不到答案,从而期待“有识之士共同来破解这一千古之谜”。或许他是止步于对祖宗的敬畏,不敢逾越雷池一步,才认定必有俞卿候其人。

东汉封广陵王只有刘荆一人,他是光武帝第九子,母后为阴丽华。《后汉书》列传第三十二卷《光武十王》,刘荆班次第七。光武帝驾崩后,刘荆多次想谋反,最后终于事泄无成而自杀。刘荆死后,赐谥思王。后代王爵却从此被革除,广陵降级为侯国。但汉明帝还是怜惜刘荆,分封了他四个儿子。《后汉书》广陵王刘荆本传最后写道:

封荆子元寿为广陵侯,服王玺绶,食荆故国六县。

又封元寿弟三人为乡侯。

明年,帝东巡狩,征元寿兄弟会东平宫,班赐御服器物,又取皇子舆马,悉以与之。

建初七年,肃宗诏元寿兄弟与诸王俱朝京师。

元寿卒,子商嗣。商卒,子条嗣。传国于后。

从这段记录看,尽管广陵王刘荆因谋反自杀,但两代皇帝对他子孙都恩泽有加。

第一, 封嫡长子刘元寿为广陵侯,食六县,待遇近乎王爵。

第二, 封刘元寿三个弟弟为乡侯。汉代乡侯高于亭侯,食邑一千户上下,即相当于千户侯。

第三, 巡狩、朝会时,将他们兄弟与其他封王的宗室成员一视同仁。

第四, 世袭。元寿的儿子刘商,孙子刘条,都世袭侯爵,并传国于后。元寿弟三人没有明写,但从另外史料可以证明他们也有世袭。

总之,对一个试图谋逆的广陵王子孙而言,这已经皇恩浩荡了。那么广陵王的四个儿子又有谁需要改变身份成为俞卿候呢?似乎说不通。

《后汉书》没有写元寿三个弟弟的名字,也没有写他们封地的名称,到两宋时已基本湮没无闻。南宋初年高宗时,熊方《补后汉书年表》云:“永平十四年,封元寿弟三人为乡侯,名阙。”以后直到近现代,继续补做《后汉书》年表的学者如诸以敦、钱大昭、万斯同、黄大华等,均未能补出元寿弟三人及子孙名讳

那么金字谱所谓“广陵王之子俞卿候”画像,如果真是南宋晚期的公淅公手定,他老人家又是从何得知的呢?

今考北宋欧阳修一篇碑铭跋文,可略窥端倪。《欧阳文忠公集》卷135《集古録跋尾卷二》云:

  后汉俞乡侯季子碑(岁月阙,元第九百三十)

 右汉《俞乡侯季子碑》,云“君讳熊,字孟□(下阙一字),广陵海西人也。厥祖天皇大帝垂精接感,笃生圣明。子孙享之,分源而流,枝叶扶疏,出王别胤,受爵列土,封侯载德。君,光武皇帝之玄、广陵王之孙、俞乡侯之季子也”。
    由是而后,文字阙灭。其稍稍可读者,时得其一二云……
    据碑文无卒葬年月,而其辞若此,似是德政碑。按《后汉书》,光武皇帝子曰广陵思王荆,荆子元寿等四人皆封乡侯,史略而不载其名。俞乡侯者,不知为谁也,思王荆之第几子也?“天皇大帝”之语,自汉以来有矣。治平元年六月五日书。

图片

1 欧阳修《俞乡侯季子碑》跋文

案原文“出王别允”,允字当作胤,盖避宋太祖赵匡胤讳。

欧阳修作为编辑《新唐书》《新五代史》的史学大家,释读此碑时,也因史载有缺,无从考查俞乡侯其人其事而深表感慨。不过此碑所透露的信息,至少还原了一个史实,即封乡侯的三兄弟中,有一家的侯爵名称传下来了。

依据碑文,碑主名熊,字孟,乃广陵王之孙,俞乡侯季子。由此可知,当初刘元寿弟弟三人被封乡侯时,其中一位封俞乡侯。所谓“季子”,依伯仲叔季排行,当指小儿子。这位季子虽没有世袭侯爵的资格,但他具有一定的政德影响,故有碑刻传世。这样,关于俞乡侯世系就可以确定如下:

光武帝刘秀─→广陵王刘荆─→俞乡侯□□□─→俞乡侯季子刘熊

在这个世系中,俞乡侯名讳暂缺。

晚清时,有两位学者关注到了这个问题。一位是沈钦韩,他著有《后汉书疏证》,在唐书世系表中检出了一条有关俞乡侯的记录。一位是王先谦,著《后汉书集解》时,引用了沈说。现将王先谦《后汉书集解》的注文引录于下:

沈钦韩曰,《唐书世系表》荆子有俞乡元侯平,平生彪,袭封。事祖母以孝闻 ,世号仁义侯。

图片

2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书影

案,王先谦引语 “荆子有俞乡元侯平”一句有误,俞是地名,乡侯是爵名,俞乡侯是地名+爵位组成一个固定名词,不能分开写为“俞乡元侯平”,当然更可能是付梓时刻工乙倒造成错误。故其原文应该是:

沈钦韩曰,《唐书世系表》荆子有俞乡侯元平,平生彪,袭封。事祖母以孝闻 ,世号仁义侯。

广陵王长子封广陵侯,大名元寿,其弟封俞乡侯,讳元平,当属合理。

至此,不仅知道了俞乡侯名讳,还知道了他有一个继承爵位的儿子刘彪。再为俞乡侯排列一下世系。

图片

彪和熊,符合兄弟名序。中间兄弟的名字,或许就是虎豹之类。

俞,毋庸置疑是个地名。 殷商时有俞国,影响所及,中原一带都不乏有俞、鄃等地名。《史记》记载,栾布“以军功封俞侯”。东汉时益州郡有俞元,清河郡有鄃县等。俞可能不算很大,但广陵王之子受封为俞乡侯,在当时也应当属于著名之地,或即汉初栾布所封地也未可知。

从俞乡侯的史料信息中,隐约看到了一条线索,即俞乡侯和俞卿候之间的称谓关系。依据史料,广陵王之子俞乡侯是个爵位。依据五峰俞氏金字谱,广陵王之子俞卿候是个俞姓名字。

帝王之家的后裔,《俞乡侯季子碑》写得非常分明,他们极力赞颂祖先,并作为帝胄而自傲。一位乡侯的季子如此,其他王侯裔孙也自不待言,揆诸情理,他们都没有理由要将自己变成俞姓。

由此分析来看,我们大概都无法从广陵王之子中得出有个俞卿候的结论。那么五峰俞氏金字谱为什么会题上“广陵王之子俞卿候”画像的呢?

先看一下公淅公的《金字谱序》:

俞莫知受姓之始,古有俞跗、俞儿,皆黄帝时人。一云,俞儿春秋人也。庄子言“紫衣俞冠”,释者谓俞国之冠也。然则,俞固尝锡土以有国于上世矣。至汉,吕它、栾布,相继侯俞县,郡属清河。而东汉广陵王之子亦封俞卿侯,岂俞所国之故土耶。


案,公淅公,名浙,字季渊,公淅盖谱名。俞浙公进士出身,乃南宋一代名臣大儒,学术成就辉煌,《宋元学案》卷49,明成化、万历《新昌县志》均有传,宋周密《癸辛杂识》,明凌迪知《万姓统谱》亦有记载,惜乎《宋史》失载本传而附见于《黄震传》。因此,以公淅公学识,他非常清楚,两汉见诸文献封侯于俞的人仅有三位。一是吕它,二是栾布,第三就是广陵王之子。而且这三个“俞”地,可能都属于原来的俞国故土。也就是说,《后汉书》虽然未记元寿三弟所封之地,公淅公却从另外资料获知其中有一位封在俞(或许也是读到了欧阳修《俞乡侯季子碑》跋文)。问题是,《后汉书》明白写着是“乡侯”,《金字谱序》何以变成“俞卿侯”了呢?

《金字谱序》最后在涉及画像时又写道:

兹谱之作,虽传画俞卿侯及晋将军俞纵御史、安州太守之像并讚,然按世系者,断自庄府君,可据之祖为始,故自庄府君修至二十世而止。

在明知是广陵王刘荆之子受封俞乡侯的情况下,序言不仅将其变成俞卿侯,还传其画像列入俞氏先贤敬奉,此举委实不可思议,殊为蹊跷。

这正是见达先生所说的千古之谜。

笔者分析,《金字谱序》第一段是引经据典说明俞氏得姓之早,又列出汉封三位俞侯,以证明上古有俞国之地。所称“广陵王之子亦封俞卿侯”,卿系乡字笔误,或原纸“蒸坏”,后世修谱誊录时演变成俞卿侯,不然,汉有三侯封俞,岂独广陵王之子可变俞姓耶?至于后面画像一段,乃承前文而作。谱中题像和并门都谏陈旭画赞,遂均以广陵王之子俞卿候说事。而究竟因何形成《序》《赞》合璧,确实有许多疑义,尚需深入研究。

俞乡侯,繁体字乡作郷,与卿字形近。侯,诸侯之侯,候,气候之候,侯候也是极其形近。但实际上细看谱序,“侯”字未错,写成“候”字,是复制本之误

俞郷侯——俞卿侯,给人明显的感觉是形近致讹,从而造成错觉,以致于后人误以为广陵王之子有个俞卿侯。

汉代俞姓,依据《广韵》,有司徒掾俞连,亦作俞运,常被姓氏之书引用,如《元和姓纂》。但所谓“俞卿侯”者,后世姓典从未提及,也可间接证明东汉无俞卿侯其人。

鄙人的看法,“俞卿侯”问题系后世误会造成,公淅公初谱当无此失。

行文最后,再次向重修金字谱作出巨大贡献的五峰俞氏宗亲致以崇高敬意!也向见达先生等几位提出过此问题的宗亲表示由衷感谢!

                    2019年11月五峰俞楚园谨撰   

附图:《宋元学案》与《新昌县志》所记季渊公事迹

图片


注释:

1. 以上有关《后汉书》诸年表之说,均见《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中华书局1984年版。

2.   暂未检索沈钦韩原著。

3. 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4. 见《后汉书郡国志》。

5. 见《庄子达生篇》,原文作“紫衣而朱冠”,唐陆德明《释文》云:“司马本作俞冠,云:俞国之冠也,其制似螺。”

6.今本《史记》作吕他。吕他封俞侯,见《吕太后本纪》。

7.《金字谱》公淅公像赞云:未几越四纪,忽已蒸坏“。即二十二世孙瑶补谱时已有变坏,更况传至后世。

8. 题像与谱序,笔迹不同,非一人手笔可知。而画赞应是赞者所书。

9. 复制本之误,尚有几处,如第九页画赞诗“义勇全”,全字误作金。第廿七页“以示不忘云”,云字误作雲等。

10. 详附有岑仲勉等四校记的《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4年版。


您也有与《金字谱》相关的见解,想与宗亲交流无法在文章内留言?联系俞学小助手吧。

“俞学小助手”微信号yusfamilysearch,

长按下方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图片

编者注:俞学小助手暂无能24小时在线,如果有怠慢,请见谅。

返回顶部,图片“俞学交流” 点击 关注公众号 加入一起交流

点击 图片在看,手留余香



阅读 517
分享收藏
23


分享
下一篇:這是最後一篇
上一篇:這是第一篇
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