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字音形义考辨

2019-10-30

俞字音形义考辨

浙江杭州 俞楚园 俞学交流 2019-10-30 18:31

       图片点上方“俞学交流” 点击 关注公众号


编者按:

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绝大多数俞氏宗亲对“俞”字的来源出处并不十分了解。距今3500年左右殷墟甲骨文中已经有“俞”字出现,至商代晚期与西周早中期,青铜器铭文中俞字构形大致相同并趋于成熟,西周晚期至春秋,其字形除极个别外,基本固定下来,以后从小篆过度到楷书,最终演变成今形俞字。

本文引用了大量史料、文献资料,对俞字从读音、形、、进行了深入的考证,是一份学术价值很高的文章,也是第一次对“俞”作出全方位的释义。


俞是一个姓氏,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汉字。

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俞字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商代晚期与西周早中期,青铜器铭文俞字构形大致相同并趋于成熟,西周晚期至春秋,其字形除极个别外,基本固定下来,以后从小篆过度到楷书,最终成为今形俞字如下图所示图列诸俞字录自国学大师网站)图片

图1,俞字字形演变参考图   图片

              图2,殷周青铜器铭文中的俞字

早期文献上的俞字,如《尚书·尧典篇》有“帝曰,俞,予闻”,《舜典篇》有“帝曰,俞,往哉”,“俞,咨伯”等语。《礼记内则篇》有“男唯女俞”。《国语·越语下》“辞愈卑,礼愈尊”,一本愈作俞。《庄子·天道》“无为则俞俞“,《荀子·解蔽》“而未有俞疾之福也”,也均有俞字。诸子中又常提及“俞儿”其人,如《庄子》《管子》《尸子》《淮南子》等等。图片

3,《尚书尧典》篇,帝曰俞予闻如何

    图片

图4,《庄子集释》引证诸书之俞儿

另外,《列子·力命篇》有医者“矫氏、俞氏、卢氏”,《韩诗外传》卷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苑·辨物篇》都谈到古之医者 “俞跗”(《韩诗》作踰跗,《说苑》作俞柎)。《黄帝内经》列有“五俞穴”,《灵枢》篇有所谓“经脉之所注曰俞”。而由俞字作音符加部首构成形声或表意的字更多,如榆瑜逾愉窬隃喻渝愈腧诸字,俱见于先秦文献

由上列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文献著录,已足以说明俞字的原始性与古老性。下面就俞字的音形义分别进行探讨。

俞字读音,依据《说文解字》北宋徐铉校定版所加的反切,读“羊朱切”,这个切音来自《唐韵》,是徐铉针对《说文》俞字意涵给出的一个读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明俞字“古音在四部”,那是依照他自己所著《六书音韵表》理论的排法,第四部列有 “俞声”)。按《康熙字典》的引证解释,除《唐韵》羊朱切外,《集韵》《韵会》作容朱切,《正韵》作雲俱切,并音臾。也就是说,各韵书略有不同的反切用字,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读音“臾”,即俞臾同音。《说文》云:“俞,空中木为舟也。” 徐铉读羊朱切,是仅对这一义项而言,而《康熙字典》则把《尔雅》“俞,然也”,《尚书》“帝曰俞”,《礼记》“男唯女俞”,以及姓氏俞等俞字,一并读作臾音,也即与《说文》义项之俞是同音,都可读作羊朱切。案,《庄子》“俞俞”,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读羊朱反。这个读音,按当今普通话拼音是yu,平声。

图片

图5,《康熙字典》俞     

图片       

图6,《集韵》俞

俞字的另一个主要读音是舂遇切。《集韵》卷七遇部,舂遇切的领头字是戍,紧接着列出“输、隃、俞、腧”等字,即这些字音都是同一个舂遇切。《集韵》对这几个字都有简要注释:“输,委也。隃俞,《说文》北陵西隃雁门是也,或作俞。腧,五脏腧穴,通作俞。”就是说,作为地名西隃的隃和作为穴名的腧,也曾写作俞,读舂遇切,按当今普通话,这个拼音是shu,去声。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黄帝内经》中作为穴名的俞字,都读舂遇切shu去声。以后,为了和俞字羊朱切音作区别,内经俞字都加肉旁改作腧。《史记》“俞跗”,《索隐》云:“音臾附。”亦当读羊朱切。至于《列子》中医者“俞氏”,历代无注音,或当读如《庄子》俞儿之俞。

除了以上两种主要读音外,俞字还有多种读音,并且呈现为一定的复杂性。依照《康熙字典》的统计,尚有夷周切、勇主切、偶许切、春朱切、俞戍切等,还有一个作为姓氏的丑救切。造成这些不同,有些显然是假借字读音,如勇主切和偶许切并音愈,是指俞字假借为愈。有些应该是中古时方言形成,像夷周切读如由即是。春朱切平声读作输字,盖正音,而舂遇切去声读如输则是方音。又如《集韵》卷五上声所列“俞”字,注释为“俞俞,和恭貌”,明显是用《庄子》郭象注“俞俞然,从容自得之貌”的意思,而陆德明《释文》读音是“羊朱切,则《集韵》这个上声”俞俞“,只能理解为某种方言读法。俞姓之俞又读作“丑救切”,疑义较大,留待下一篇有关俞姓来源方面的讨论再作考释。

依据上面的探讨,列出俞字读音如下:

俞,羊朱切yu平声,舂遇切shu去声,夷周切you平声,勇主切yu上声,勇主切yu去声,俞戍切yu去声,春朱切shu平声,丑救切chou去声。

这些多音俞字,从以后的发展情况看,夷周切、俞戍切等音义尽失,被彻底淘汰(俞戍切俞字,《康熙字典》抄录《集韵》的注释“呴俞色仁也”,后人殆已不知所云),而增加会意性偏旁部首的字,如舂遇切加部首为腧、隃等,勇主切加部首为愈、瘉等,春朱切加部首为输等,都说明了唯独保持不变的羊朱切俞字是正音。

关于俞字的字形,先从许慎《说文解字》入手,再结合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进行分析。图片
《说文》小篆俞字如左图,解说全文是:
“空中木为舟也。从亼,从舟,从巜。巜,水也。

依照许慎这个理解,俞是中间挖空的独木舟。其形是由“亼舟巜”合成。故段玉裁注云:“合三字会意。”

如果仅从小篆字形看,俞字由“亼舟巜”三字合形成为六书所称的会意字,是完全正确的。但就《说文》“空中木为舟”这个意思去解读,其上部亼字在此义项中难以作出合理解释。《说文》另有亼字,“从入一,象三合之形,读若集(ji)”,可见这个读ji的“亼”字,既不像独木舟附加之形,更不是俞字声符的来源,也即“亼”在原始俞字的构造中意义不明。在甲骨文中,罗振玉《殷墟书契菁华》著录有“俞”形之字(见图1第一个字符),这片甲骨后来编录为《甲骨文全集》第10405片,尽管对这个字的释读有争议(高明《古文字类编》俞字就不收此字),一般还是隶定为俞字。但这个字形显然不是如《说文》所解释的那样是“亼舟巜”三合一。再看青铜器铭文俞字,商代晚期至西周早中期,如图2所示,俞字是左右结构(仅艅舌盘作上下结构),西周晚期至春秋,原字右部增加了一个内拐的“丿”形,这个增加的“丿”形,从汉字造字法六书理论分析,属于指事。为了较好说明问题,列出不同时期青铜器铭文俞字如下:

图片

1、西周早期艅伯尊 2、西周中期豆闭簋 3、西周晚期不其簋 4、春秋鲁伯大父簋

        很显然,早期的俞字,大多数就是左右两个象形字符组成会意字,到西周晚期及春秋时,增加了指事意符“丿”,即俞字是兼有象形、会意、指事所合成的一个汉字,《说文》所谓“从亼从巜,巜,水也”,乃是从秦篆之后望形生义得出的结论,并非俞字的初始形态。左右结构形的俞字到了秦篆统一后成为上下结构,然后经隶变到楷书,正式定型为兪。当今通行的字形俞,实际上是依从俗体被最终规范化了

图片

图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书影

最后谈一下俞字本义。

《尔雅·释言》:“俞,然也。”郭璞注引《礼记》“男唯女俞”。《尚书》“帝曰俞”,原注:“俞,然也。”司马迁《五帝本纪》将此俞字直接改为“然”。释俞为然,说明这是一个表示应答的副词。

《庄子》:“无为则俞俞。”郭象注:“俞俞然,从容自得之貌。”俞俞是形容词。

作为副词和形容词的俞,只是借音,不涉俞字本义。

俞字读作他音并且以后另加部首的字,如愈、输、腧、隃等等,依据读音部分的讨论,已知这些都不是羊朱切俞字正音,概论之,都是早期借音或借形之通假字,不涉俞字本义。

《史记》俞跗,《庄子》俞儿,《列子》俞氏,还有文物中发现的俞国,诸俞字均为姓氏用字,也不涉俞字本义。

因此,要讨论本义,仍需回到俞字初形和《说文解字》的解释。

《说文》云:“俞,空中木为舟也。”即俞字最核心的意涵是舟。就俞字早期初文看,左边确实是舟字,其形与甲骨文、金文单独的舟字完全相同。俞字从舟,应是不刊之论。清代朴学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此进行疏证云:

《淮南氾論訓》“古者爲窬,木方版以爲舟航”。高曰“窬,空也。方,並也。舟相連爲航也”。按窬同兪。空中木者,舟之始。並板者,航之始,如椎輪爲大路之始。其始見本空之木用爲舟。其後因刳木以爲舟。凡穿窬廁牏,皆取義於兪。《中孚傳》曰“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

按照段玉裁解释,俞即最早的“空中木”之舟,是舟之始。而窬是并方木以为舟航,是航之始。窬字这个说法,虽然有《淮南子》并高诱注为证,但还原到《说文》,“窬,穿木户也,从穴俞声”,似乎还有另解,毕竟“穿木户”的户是门户之意,穿木户就不能仅仅理解为穿木为舟。当然《淮南子》是西汉初年作品,远早于《说文》,窬字读作并木为航,可能是更古老的意思。从段氏疏证可以看出,俞、窬有连贯意义,俞是初始之舟,窬则可以并木远航,于是,俞字舟义也获得了进一步佐证,可问题是,右边的形符含义仍然阙如。

阅读青铜器文献,也难以求证俞字本义,且看以下三篇文字。

图片

图8,西周不其簋俞字图片

图9,春秋鲁伯俞父簋俞字

图片

图10,商代小臣俞犀尊

上图8“西俞”,属于地名,很容易让人想起是《说文》里所说“北陵西隃雁门是也”的西隃,那么这个俞字便读如shu。图9的两个俞字和图10商代犀尊的一个俞字,属于姓氏。其他相关金文文献也类似,或作俞邦(豆闭簋),或作姬俞(鲁伯大父作仲姬俞簋),因此都无关字义的解读。

过去有不少学者将金文右边字形图片 读作余,如西周早期的艅伯尊,就直接命名为“艅”了。并认为余是声符,俞字得音即从余而来。对此识读,笔者虽然不是文字学家,却认为没有可靠依据,不能认可。理由如下:

1, 余字在先秦文献中的主要义项是第一人称,且文献记录为经常属于君主自称,余字古音在鱼部,而俞在侯部。

2, 余字甲骨金文笔画都非常明确是余字,和俞字右边形符差异很大。

3, 先秦文献无艅字。《左传昭公十七年》记有吴国战舰“餘皇”,杜预注:“餘皇,舟名。”餘皇两字,自西晋杜预注,经历代注疏到当今杨伯峻注本《左传》,都未改变。之所以演变成艅艎,最可能是《昭明文选》翻刻本的责任。《文选》左思《吴都赋》“迈餘皇于往初”,尚作餘皇。但郭璞《江赋》已是“漂飞云,运艅艎”,且李善注云:“楚败吴师,获其乘舟艅艎。”由于郭璞、李善都是著名学者,经他们无意传播(应该说,郭璞《江赋》用文学手段来描写大船,未必是用《左传》原典),后世盲从,遂以为《左传》有“艅艎”字。许慎《说文》无艅字,到宋初徐铉才新补艅字,连《康熙字典》编者也不详所以,径称《说文》艅艎。段玉裁则直接删除不注。如果甲骨金文早有艅字,何以先秦诗书及诸子百家一概未用此字呢?

图片

图11,《古文字类编》俞余两字对照

图片

   图12,《左传》餘皇

因此,包括郭沫若氏在内,说俞字右边形符是余,从而隶定其字为艅字,是不可取的。

今案,俞字初文,仅有一例字形是上下结构(艅舌盘),一例无左边舟部(春秋镈钟),其他已发现的甲骨金文俞字都是左右结构。上部或左部是舟形无可怀疑,右边形状,或许也可看作是划船的木桨,但从后来字形发展补上指事的“丿“形看,读作木桨就不妥了,因为就木桨而言,这一“丿”指事性意义不明。比较直观的是,这个字符很像屋形下有木柱,分明是一个停靠舟船的码头建筑。从段玉裁对俞字疏证引出窬字的解读,也可获得一些启发,窬有双重含义,穿木航行之外,穴字头也指航行之始的码头建有篷舍之类,可理解为是建造舟船以及航行的管理处。而窬的这个意义由俞字而来,那么俞字右边字符,最初就是表示简易码头可供停靠的建筑之形,以后加上“丿”形,其指事性质也就明白了,乃是指明用绳索系舟。综合整个俞字的意义,就不是“空中木之舟”所能涵盖的。我的理解,上古应该有专门建造舟船和管理航行的氏族,这个氏族或者其管理称呼就叫做俞,拟定一个符合其特征的文字“俞”便顺理成章。俞氏的最初得姓应该与此相关,当这个氏族取得卓有成效的功绩时,最晚也在殷商王朝时被封为诸侯国——俞国。虽然书缺有间,文献记录缺失了有关俞国的历史,但在出土文物中,甲骨文金文都透露出了俞氏之国曾经的存在且有与王师并肩作战的信息。

附录:

商代小臣俞犀尊铭文:丁巳王赐小臣夔贝唯王来征人方唯王十祀又五肜日。

案,此铭文记录了王赏赐小臣俞“夔贝”,紧接着就写“唯王来征人方”,则显然是小臣俞参加了这次征战。小臣俞,是俞国君主对商王的自称谦辞。

                                                  2019年10月径山俞楚园

参考文献:

1、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

2、阮元刻本《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

4、吴绍烈等校点本《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5、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

6、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3年。

7、《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1年。

9、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古籍书店影印,1983年。

10、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

11、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

12、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

13、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14、《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15、《黄帝内经》,中华书局,2010年。

16、胡克家刻本《文选》,中华书局影印,1977年。

17、宋抄本《集韵》,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5年。

18、《康熙字典》,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80年。

19、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3年。

20、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卷八,科学出版社1982年。

21、国学大师网站有关甲骨文青铜器铭文集录。

注释:

[1]用俞字作音符而产生的形声或会意字,《诗经郑风》“舍命不渝”,《礼记檀弓》“踰月则其善也”,“不如速休之愈也”,等等,其他各字不烦举例,检索文献即可。

[2]关于汉字造字法六书方面的最新理论,可详裘锡圭《文字学概论》,2013年。

[3]俞字正式的楷体定型是兪,俞是明清时代俗体写法。详《康熙字典》子集中人部俞字条。

[4]日本有位学者白川静认为,左边是个盘子形,右边是一根带把子的长针,相当于手术刀,盘子是手术时接血用。这个说法虽然异想天开且荒唐,但他可能是从有关扁鹊、俞跗都有外科手术的故事中得到启发而提出这个说法的,那么俞字正音也就转变为shu去声之腧字了。白川静《常用字解》,九州出版社,2010年。

[5]从文献记录看,殷周时,天子(王)自称经常性是“余一人”。详胡厚宣《释“余一人”》(《历史研究》1957年第一期)、《重论“余一人”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六期,中华书局1981年)。



你也有与俞氏相关的事迹可在俞学交流平台内展示,与宗亲交流?联系俞学小助手吧。

“俞学小助手”微信号yusfamilysearch,

长按下方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点右下方 图片在看,手留余香

图片

编者注:俞氏小助手暂无能24小时在线,如果有怠慢,请见谅。

图片返回文章顶部,点“俞学交流” 点击 关注公众号 加入俞学交流


分享
下一篇:這是最後一篇
上一篇:這是第一篇
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