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屋和1930年代末期,9岁的自俊随姑姑去柬埔寨。尾妹(即我父亲的妹妹)当时是住在越南西贡(即现在的胡志明市)她得知有亲人来自海南岛,坐了一天一夜的卡车从西贡到柬埔寨金边去见他们。爸、妈在世时有和我们兄弟姐妹提起尾妹。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虽然已经结束,但越南局势又进入紧张期。从越法战争到越美之战再到怒海奔涛,尾妹"生死未卜"常挂在爸、妈的嘴边。 自俊和姑姑是在冯家湾港上船前往雷州半岛的湛江港再转船去香港。从香港再乘坐前往南越西贡(即现在的越南胡志明市)海港。转坐卡车抵达柬埔寨金边。1930年代末期,9岁的自俊随姑姑去柬埔寨。尾妹(即我父亲的妹妹)当时是住在越南西贡(即现在的胡志明市)她得知有亲人来自海南岛,坐了一天一夜的卡车从西贡到柬埔寨金边去见他们。爸、妈在世时有和我们兄弟姐妹提起尾妹。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虽然已经结束,但越南局势又进入紧张期。从越法战争到越美之战再到怒海奔涛,尾妹"生死未卜"常挂在爸、妈的嘴边。自俊和姑姑是在冯家湾港上船前往雷州半岛的湛江港再转船去香港。从香港再乘坐前往南越西贡(即现在的越南胡志明市)海港。转坐卡车抵达柬埔寨金边。《俞氏家谱》和祖屋我第一次接触到的《俞氏家谱》那一刻,当我目睹村里的一位女长辈从挂在屋角的篮子内取出家谱时,我感到一阵无法形容的感触:这么重要的文物竟然如此一般的储存。家谱第55页是这么写着:《俞氏系出跗公为黄帝医士瑞字伯牙周时为上大夫有高山流水之趣涉字星川三国时为勇将縱字天錫晋成帝时为将军俊臣字文傑中式隱居一生正大唐人爸于1936年秋天在村里建起了这间屋子。家人择日燃放鞭炮庆祝一番。依照传统进入新屋子,家中男丁(男孩)需先进入。大哥俞自鉴当时出世不久,虽然屋内充满鞭炮烟雾,妈在众人鼓励下,抱着大哥进入客厅又赶紧出来,顺利完成传统进屋仪式。2012年12月小儿俞此立寻根认祖来到了家屯村。我们在祖屋前留影。据自俊兄(国球)回忆,爸当年所建的祖屋是全村房子地基工料最好的其中一间。仔细观察祖屋的壁砖显得格外坚硬,坚固的墙壁要有好的地基。这让我想起当年为了悬挂我父母亲的照框,我的两只铁钉都被锤歪了。这印证了自俊兄记忆犹新,所言属实。祖屋右侧是三户人的个别厨房,分别属俞生发、俞生绪、俞生云。从祖屋、厨房及屋子前空地的布置结构,可以推测当时(90年前)的设计要求已经考虑了安全空间、睦邻合作、和谐共处以及顺应风水的理念。祖屋内设4间房间,客厅左右各两间。这是进入客厅的右前房。1995年5月12日离可这些缸还完整的留在房里。1953年家姐俞金梅(时年十八岁)因无法办理回去马来亚的文件只好留在家屯村孤守祖屋。一天爸收到大姐家书,信里八个字感动了他:"父母双全,活如孤儿"。爸立即办里入境文件,几经困难、波折和失望,最终成功的拿到相关文件。1995年年底大姐安全抵达槟榔屿与家人重聚。村井这是村里的井。有多户人家从这口井,自组抽水机把水引到家里。也有家庭在自家院子打造地下抽水钻,直接引入用水。2007年12月外甥女张秋露(左)和其姐秋容(右)及其他家人去琼海石壁镇南星村寻根认祖后到访母亲家乡家屯村,在村井前留影。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和他们在一起我自觉年轻了好多!儿时海南话民谣我小时候就会背了,直到今天还没忘记八月十五中秋期 pui gui tap gou tong siu hee 子欲吃饼父钱kia be chia bia pek bo chi子就睡着呀呀啼 kia bi hoi lo ya ya hee 父见子啼父也啼 pek kee kia hee pek ya hee